正文 第17章 教——財智教育,讓孩子盡早學會理財(1)(1 / 3)

美國人世代傳遞的不是財富,而是創造財富的技能與素質,這得益於對下一代的“金錢教育”。美國成功人士具有一些基本的成功素質,如“把錢省下來、節製眼前的享樂、有長遠打算、懂得用錢來生錢等”,這種品格的培養就是“金錢教育”的核心。

要花錢自己掙

一句話教育

隻有讓孩子懂得錢來之不易,才會懂得如何花錢,怎樣將錢花在刀刃上。

從前,有一位愛民如子的國王,在他的領導下,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這位國王老了的時候,想編寫一本智慧錄,以饗後世子孫。於是他命令手下有智慧的大臣去搜集編寫。

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大臣們交上來十二卷的巨作,並聲稱,已經把各個時代的智慧都輯錄進去了。

老國王看了以後說:“這本書太厚了,我擔心人們讀不到它的要領,把它濃縮一下吧!”臣子們幾經刪減,最終縮減為一本書,國王還是不滿意,又過了很長時間,臣子們把一張紙呈上給國王,這張紙上隻寫了一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國王看後非常滿意,高興地說:“這確實是最智慧的話語。”

1911年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給孩子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中就提到了這個故事。在信中,他還對兒子說:

“在我看來,資助金錢是一種錯誤的幫助,它會使一個人失去節儉、勤奮的動力,而變得懶惰、不思進取、沒有責任感。更為重要的是,當你施舍一個人時,你就否定了他尊嚴,你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就搶走了他的命運,這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作為富人,我有責任成為造福於人類的使者,卻不能成為製造懶漢的始作俑者。”

“任何一個人一旦養成習慣,不管是好或壞,習慣就一直占有了他。白吃午餐的習慣不會使一個人步向坦途,隻能使他失去贏的機會。而勤奮工作卻是唯一可靠的出路,工作是我們享受成功所付的代價,財富與幸福要靠努力工作才能得到。”

這封信被公認為教育子女的經典。洛克菲勒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任何父母都不能為孩子提供免費的午餐,培養孩子白吃午餐的習慣,因為這無異於製造懶漢,使孩子失去贏的機會。

2011年9月,廣州日報有這樣一篇報道。

一個赴美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生活半年,學習成績沒見什麼長進,可花錢如流水,每個月4000美元的生活費全部花光不說,連信用卡都被刷爆,讓遠在中國拚命掙錢的父母十分寒心。當這個孩子的親戚質問他時,他竟不以為然。

為什麼這樣呢?無疑,這位中國留學生把自己的父母看做了“提款機”和“免費的午餐”。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感覺,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舍不得花,而孩子卻大手大腳,毫不心疼,盡管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是父母教育失當是主要的原因。

讓孩子懂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個道理是培養孩子理財意識的關鍵。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

美國的父母認為,自己的錢財不是給孩子們的,孩子要想富有,就需要自己勞動,自己奮鬥。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青少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裏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裏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

一個14歲的美國女孩每周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裏幫媽媽幹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麵賺錢。

在日本,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

孩子體驗了勞動的艱辛,知道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理財的意識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有的父母會說,道理和孩子講了多次,但是孩子總是不以為然,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道理呢?更何況孩子還小,確實沒有外出掙錢的能力。既然如此,父母不妨再向洛克菲勒學習一招--有償家務。

洛克菲勒為了避免孩子躺在自家財富上享受,平時給孩子很少的零花錢,鼓勵孩子做家務掙錢: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100隻獎10美分;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隻5美分,背柴火,劈柴火也有價錢。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7歲和9歲時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每雙皮鞋2美分,長筒靴每雙10美分。

通過勞動得來的零花錢孩子會非常珍惜,不會亂花,理財意識就會漸漸萌芽。

如果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每天向父母討要零花錢作為收入來源,如此持續下去,孩子就沒有了自己掙錢的想法。

當然,有償家務還要注意:不要給孩子開過高的價錢,不要降低對孩子的勞動要求,同時讓孩子認知自己對家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