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好,他們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在英國,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賬戶,定期將自己打工掙來的錢和節省下來的零花錢存進去,以備不時之需。
他們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培養孩子的儲蓄意識呢?
首先,要抓住時機,鼓勵孩子儲蓄。
中國的孩子往往會在春節的時候得到“一大筆”壓歲錢,很多孩子並不知道應該如何合理、妥善地支配這筆錢,隻有少數比例的孩子頭腦中有存錢的概念。因此,父母這個時候要鼓勵孩子把錢儲蓄起來,將來需要的時候在使用。
這時候,父母可以陪孩子到銀行辦理賬戶的申請,讓孩子有自己的“私房錢”,然後教孩子一些簡單的金融知識,並鼓勵孩子,在今後的日子裏不斷充實自己的小金庫。
當孩子看著日益增長的存款數字高興的時候,就會進而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
其次,讓孩子感受到儲蓄的好處。
隻有意識到儲蓄的好處,孩子才可能堅持儲蓄。這需要父母的引導,比如孩子想買一些價格較高的東西時,可以告訴他,隻要堅持每個月儲蓄,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購買了。這樣,當孩子拿著自己存下來的錢買到向往已久的物品時,就會感到儲蓄的好處。也可以采用貸款給孩子先購買,後每個月讓孩子還款的辦法。
最後,讓孩子確立自己的理財目標。
積少成多是儲蓄的特點,但是存多少錢才算是終點呢?所以說,儲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的孩子會因為自己欲望的增加而放棄,所以要讓孩子樹立一個理財的目標,協調好短期消費欲望和長期目標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增強經濟方麵的責任感。
如果孩子儲蓄的數額已經很大,除了存定期儲蓄以外,還可以在父母的建議下,適當選擇增值快的理財方式。每到有收益的時候,父母要通知孩子投資的情況,讓孩子分享投資理財的經驗。
吃掉盤子裏的湯汁
一句話教育
節儉不僅是孩子生活的需要,也是孩子今後事業的需求。
理財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也就是開源和節流兩件事,開源就是掙錢,節流就是節儉,兩方麵都很重要,不可偏廢。對於孩子來說,掙錢不是成長階段的主要任務,但是節儉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
節儉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美德。
全世界公認地最會理財的猶太人,生活就非常節儉,盡管他們很有錢,但他們隻求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不炫富,不追求豪車和奇裝異服。
很多成功人士也是節儉美德的奉行者。
德國前總理科爾有次宴請朋友,快吃完時,發現盤子裏還有些湯汁,便用麵包在盤子裏擦了一下。他吃完麵包後,發現盤子裏還有一些,就毫不猶豫地拿起盤子,用舌頭舔了起來。因為節儉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
現在很多孩子不懂得節儉,隨便浪費的現象相當嚴重。
有個學校組織學生春遊,每個孩子都背了滿滿一大包的食品。中午吃飯後,老師發現很多孩子都把吃剩下的食品扔掉了,甚至有的火腿腸、麵包還沒有開封,老師看了十分心疼,就問他們為什麼要扔掉。學生說:“我們已經吃飽了,放在書包了背著太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