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激激勵孩子克服困難(3)(1 / 2)

能夠成為孩子的依靠,是很多父母幸福和驕傲的事情,有的家長從孩子出生,一直到孩子畢業找工作,甚至結婚生子,都替孩子鋪平了道路,這樣才安心。可是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還是他自己嗎?離開了父母,他還能做些什麼呢?最關鍵的是,這樣的孩子最終獲得了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了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個世界風雲變幻,任何父母都不能成為孩子永遠的依靠,孩子最大的依仗隻有自己。

記得有位作家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以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運。大多數的紈絝子弟,自恃有金錢做後盾,不學無術,甘願做金錢的奴隸,終難成功。另外,不獨立的富家子弟,從來不是貧苦孩子的對手。因為貧窮的孩子,通常因貧苦的強烈刺激,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自主能力。”

的確如此。任何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一旦有了依賴的想法,那麼就可能失去勤勉努力的精神,更不要說什麼獨立自主,實現人生價值了。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和保護,父母負有監護的責任。但是,不能讓孩子養成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想要得到什麼要靠自己去爭取。

楊瀾取得的成就人人皆知,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楊瀾找工作碰壁的事情。

當年,楊瀾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當時國家已經不包分配工作了,她跑了多家單位都沒找到很滿意的工作,看到很多同學的父母跑前跑後幫忙,楊瀾生氣地對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說:“你為什麼不能給你那些學生打個電話,找點關係?”當時父親連續問了她三個問題:你是不是大學畢業了?你是不是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了?你是不是成年了?在得到肯定的答複後,父親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父母的責任已盡到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

楊瀾的父親不愧是學識豐富的學者,我們相信他有能力幫助楊瀾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他沒有那樣做,因為他知道,楊瀾要想成功隻能靠自己。事實證明,楊瀾父親的做法是正確的,盡管楊瀾在那段找工作的日子裏曾連連碰壁,到處吃閉門羹,但是她最終還是靠自己創出了一片天地,取得了今天輝煌的成就。試想,如果當時楊瀾的父親為孩子托關係,找門路,安置一份“好”工作,那麼,我們今天可能就看不到意氣風發、知性十足的楊瀾了。

我國古代傑出文人鄭板橋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不算是好漢!

在生活中,我們必須讓孩子樹立“路要靠自己走”的意識。如果孩子失去了自己追求成功的意識,父母再怎麼幫忙也無濟於事。

道謙參禪多年,仍無法開悟。一天晚上,道謙誠懇地向師兄宗元訴說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惱,並求宗元幫忙。宗元說:“我能幫忙的當然樂意之至,不過有三件事我無能為力,你必須自己去做!”道謙忙問是哪三件。宗元說:“當你肚餓口渴時,我的飲食不能填你的肚子,我不能幫你吃喝,你必須自己飲食;當你想大小便時,你必須親自解決,我一點也幫不上忙;最後,除了你自己之外,誰也不能馱著你的身子在路上走。”道謙聽罷,心扉豁然洞開,快樂無比,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是的,很多事情即使別人想幫忙也是幫不上的,自己的事情隻能自己做。所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走,摔倒了自己爬起來,父母能做的隻是鼓勵和加油。

父母要想孩子有自強自立的精神,必須做到三點。

首先,父母要抑製住幫孩子一把的衝動。

我們的父母很愛孩子,摔倒了要扶,遇到困難要幫,如果孩子時時刻刻都有依靠,自然會生出依賴心,所以,父母要適時做旁觀者,讓孩子自己處理生活中的難題。

其次,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蒙台梭利說過的一段話:“成人在用自己的行動代替兒童的行動時,並不是在兒童的心理上幫助他們,而是在兒童所喜歡由他自己做的所有活動上代替了。”成人阻止兒童自由地行動,因此他本人成為兒童自然發展的最大障礙。

最後,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他自己逐漸獨立的過程。對父母的依賴越小,孩子自己的責任就越重;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他就能更快地學會獨立,學會生存。

激勵自己的魔法

一句話教育

當孩子養成了自我激勵的好習慣,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激勵的過程。在幼兒時期,父母就以多種方式協助孩子成長:孩子做對了就對他笑,抱他,親他;孩子取得了一點進步就給其獎勵,或者是一套他渴望已久的書,或是一件漂亮的新衣服,或是玩具,或是美味的食物。在父母的鼓勵下,孩子做事更加努力,不怕挫折,也勇於挑戰困難,任何時候都有奮鬥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