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心靈也會越來越成熟,此時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和遭遇不痛快的經曆,都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創傷。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時疏導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尊重你的孩子
一句話教育
一個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長大後他也就懂得應該如何去尊重他人。
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孩子也是如此。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地尊敬孩子。”
尊重孩子,按照《兒童權利公約》所說,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
毫無疑問,天下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並不多,一方麵我們的父母習慣了高高在上,一方麵沒有意識到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一個孩子曾這樣對自己的父母說:“請你們別總在別人麵前糾正我,如果你們單獨對我講,我會改正得更快些。”當著別人的麵批評教育孩子無疑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難怪孩子會反感。
還有一些父母不問孩子的意見,擅自替孩子做主,不相信孩子,甚至打罵訓斥孩子,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尊重別人,也要求孩子尊重自己,但是如果我們做不到尊重孩子,那麼這些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一位美國教育家說:“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應該首先尊重孩子。而且要在很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
尊重孩子,是美國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方式。美國父母把孩子看成獨立的人,看成與自己平等的人,像朋友一樣與孩子交流。比如,美國人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而且有時還要蹲下來同孩子對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並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覺。家長帶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給孩子,美國人最忌諱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類的話。他們認為,孩子想要什麼或是想看什麼,本身並沒有錯,因為孩子有這個需要,隻能根據情況適時適當地做出解釋和說明,以做引導。美國人反對父母在人前斥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因為這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教子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尊重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一共有四個孩子。梅先生沒有要求孩子們子承父業,而是鼓勵孩子讀書,尊重他們的意願,因材施教。
大兒子梅葆琛思考力強,喜歡理科,最終考上了名牌大學的建築係,後來成為有名的建築師。
二兒子梅紹武形象思維發達,喜歡文科,梅先生便於抗戰時送他去美國上文學係。梅紹武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翻譯家。
唯一的女兒梅葆月性格沉靜,是一位淑女,大學畢業當了一名大學老師,後來,受父親影響,也成了一位有名的京劇演員。
小兒子梅葆玖各方麵的素質和父親很像,也喜歡京劇藝術,最終梅葆玖繼承了“梅派”藝術成為了與父親一樣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四個孩子個個有成,讓人十分羨慕,有人曾向梅蘭芳先生請教教育子女的經驗。每當此時,梅蘭芳先生總是莞爾而笑,淡淡地說:“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觀眾一樣!”
可以說,尊重孩子可以強化孩子的自尊心,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是教育孩子的一劑良方。
尊重孩子,我們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日本池田大作說過:“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前提必須明確。孩子絕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構成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須用充沛的愛來培育。”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自尊意識在4歲至6歲就形成了,此時,他們已經能夠分辨出“好的我”和“不好的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分辨能力越來越強。因此,父母如果還是把孩子當成繈褓中的嬰兒,認為孩子就得聽自己的,顯然這是錯誤的思想。
所以,我們要選擇相信孩子,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成長。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孩子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他們的想法可能會與父母的不一致,這時候,父母不要強迫孩子,更不要替孩子做主。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你以為孩子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絕不是孩子真正喜歡或不喜歡的。”
最後,尊重孩子的情感。
許多父母總是讓孩子在他人麵前表演節目或者展示特長,殊不知,這種做法往往會傷害孩子的情感。有些父母會認為,小孩子有什麼情感。實際上,孩子雖小,但他也有自己的情感。他們不願意被父母操縱,不願意成為父母取悅他人的工具。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一定要和孩子商量,經過孩子的同意再去做。
謹慎踏入孩子的秘密花園
一句話教育
父母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坦誠地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和心理溝通,讓孩子主動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主動地求得父母的幫助和指導,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