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導——心理疏導,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2)(1 / 3)

可是如果你在問孩子這個問題的時候還在忙著做飯,整理房間,或者看報紙,那麼孩子就會誤解你的意思。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你的行為好像在告訴他說:“告訴我,但是要快一點兒,因為我沒有多少時間。我現在真正關心的是能不能趕緊準備好晚飯……或者整理好房間……或者是看完今天的報紙。”而且,你也使孩子迷惑不解,為什麼你問孩子今天的情況,但你卻不把自己的情況告訴他呢?所以,你的這種態度隻能從孩子那裏得到一個令你既驚訝又氣憤的答案:“沒什麼”、“湊合”或者“還行吧”。

孩子們不喜歡被敷衍,因此,你可以把手中要做的事情先放一放,擠出一些時間和孩子坐在一起,看著他,問問他今天有什麼高興的事兒或者不高興的事兒,然後認真地傾聽孩子說話,就像世界上不再有其他任何要緊的事能引起你的注意了。你的這些舉動使你的孩子知道你確實有時間和有興趣傾聽他的故事。

最後,父母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

傾聽不是一種被動的溝通,而是積極鼓勵孩子把他的感觸和情緒表達出來。對孩子所說的一切,不管父母是不是能夠接受,都應該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並盡可能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考慮其感受和想法。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孩子的朋友,獲得孩子的尊重。

孩子,你要這樣想

一句話教育

引導孩子使用正向思維思考問題,他們的心智就會不斷提高,並且還能擁有一份積極的心態,而積極的心態,更能給孩子帶來質的飛躍。

當有人問馬克·吐溫成功的秘訣時,他回答:“我終生滿懷激情。”當有人批評丘吉爾時,他講:“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偉人。”當有人問及相對論發明者--偉大的現代科學愛因斯坦,“你的頭腦為什麼如此絕頂聰明?”他說:“我從不崇拜權威,從不限製自己大腦的想象,想象是人類智慧來源之一。”

成功者的道路各有不同,但卻都擁有一個共性:他們都是擁有正向思維的人。

一個擁有健康的正向思維能力的人,能抵禦生活中各種負向的影響。那種怨天尤人、悲風苦雨、灰心喪氣、無能為力、無所作為的情緒,很難進入他們的頭腦。即使有些低調,也會及時調整,盡快清除。

正向思維就是強調想要達成的方向,而不是不要的方向。就是說:“要如何……而非不要如何……”

我們總是習慣糾正別人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不要如此;不要這般”,可總是不會告訴對方要怎樣。

否定性的話語有問題嗎?當然有!

試舉一例:如果你騎自行車時對麵正好也有一輛自行車迎麵而來,這時你心裏想千萬不要撞在一起,你隻要這樣想往往會真的撞在一起!

假如你是高空走鋼絲者,某一次你告訴自己:腳下千萬不要滑,千萬不能失足!如果你真的這樣想象,那麼你一定會想象到結果的危險!美國著名的高空鋼索行走表演者瓦倫達就是這樣不幸失足身亡的!

因此,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讓孩子用肯定的話語描述自己,也就是相信自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

倫敦大學的羅勃·博哈利博士在教弱智孩子學習時說:“想一個你認識的很聰明的人,然後閉上雙眼,想象你就是那個聰明人。”孩子們照做後,接下來的測試結果顯示孩子們的分數都有顯著提高!

孫老師的女兒孫冉考大學前的第一次模擬考試考得很不理想,孫冉心裏很不好受。考完後的孫冉給媽媽打電話的時候是哭著打的,回到家後,孫冉依然掛著淚水,神色黯然。這時,孫老師對女兒說:“沒事,你考得不錯,你現在這個成績上大專夠了,又不是不上線,沒問題。現在離高考還有兩個月,隻要你努力,是有可能發生奇跡的。”

然後,孫老師讓孩子做了一件自我激勵的事情。他從複旦大學買了一本報考手冊,手冊上麵印著這樣幾句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選擇!相信自己選擇的成功的人生!”孫老師讓女兒每天早晨起來在陽台上把這幾句話大聲地喊三遍。第一天,女兒喊的時候聲音非常小,隻有她自己一個人聽得見。孫老師對她說:“你這樣是不行的。你這樣就是不相信自己,要大聲地喊,使勁地喊。”

後來,女兒真的放開嗓子喊了,結果,女兒發現自己的心態非常好,精神抖擻。這種自我激勵一直堅持到高考。結果,孫冉高考成績比第一次模擬考試的成績提高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