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幫——幫助孩子走向屬於自己的人生(1)(1 / 3)

各家有各家的方法與觀念,這也許正決定了孩子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但不管怎麼樣,得有一樣是共性的,那就是讓孩子在一個快樂、幸福、自由、平等的環境中成長,成為一個性格開朗、遇事豁達、胸襟廣闊、平易近人、富有主見的人。

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一句話教育

幫助孩子成長不是給他最好的物質生活,也不是早早地給孩子規劃出一條父母認為有前途的人生之路,而是依照孩子的天性,讓他自由健康地成長。

古代有個植樹專家,他的樹不僅成活率高,而且枝葉繁茂,果子結得又早又多。在講到經驗時,他說:“隻不過我種樹時能順應樹木的天性而已,樹木生長,要求舒展根部,用原來的舊土,並且培土夯實。栽好之後,不要總去打擾它,要讓它自由自在地去成長。這樣做就是保護了樹木生長的天性。”

教育孩子猶如培養樹木,如果你非要樹木長成某種姿態、某種高度,天天提心吊膽怕它不合你的心意,多長一個枝條少長一個枝條你都嚴格控製,那麼難保有一天樹木不會因違背生長規律而死去。

所以,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國知名教育家徐小平就是這樣做的,也取得了成功,他的兩個兒子,目前分別就讀於耶魯大學和紐約大學。

徐小平曾在一本書中講述過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件事。

他的小兒子學習成績不太好,而且各方麵都不太突出,缺乏自信,這是中國孩子的通病,因為成績曆來是考量孩子的唯一標準。但是徐小平不這樣看,他一直鼓勵孩子,甚至誇獎小兒子是天才。

上到10年級的時候,小兒子愛上了跳街舞,在很多家長看來,這是“不務正業”的表現,但是卻得到了徐小平的堅定支持,給他找最好的老師,並風雨無阻地送他去上舞蹈課。雖然跳街舞沒有給小兒子帶來成功,但是卻讓他有了相當的自信。

還有一次,小兒子在眾多選修課裏,出人意料地選擇了烹飪班。這一選擇,即使是思想開放的徐小平都有點不理解,但是經過思想鬥爭,徐小平說服了自己,決定繼續支持孩子。此後,孩子對做飯這些“低級”工作很癡迷,有一次,居然給全家做了六菜一湯,色香味俱全。

徐小平說:“小兒子說他喜歡烹飪,這反映了他的一種愛好,是他天性深處成長起來的一株未來人生大樹的幼苗,作為家長,絕對不應該破壞這個剛剛從他心頭冒尖的嫩芽。兒子有了對烹飪的愛好,發展下去,即使他將來不以廚師為職業,但有這個愛好陪伴他,毫無疑問是非常有用的,能夠大大豐富他的生活情趣,提高他的生活品質。”

幫助孩子成長不是給他最好的物質生活,也不是早早地給孩子規劃出一條父母認為有前途的人生之路,而是依照孩子的天性,讓他自由健康的成長。

有一個高知家庭,父親是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媽媽也是大學教授,父母二人都是成功人士,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們三十多歲喜得一子,取名智勇,可見二人對孩子寄予的厚望。

小智勇秉承父母先天優秀的遺傳基因,再加上良好的家庭環境熏陶,學習成績一直是出類拔萃。父親希望兒子將來像自己一樣做一名科學家,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費勁了心思。

一歲半時,父母就用各種方式訓練他的觀察與反應能力,3歲時就開始教他識字,算算術。同時,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活潑好動的小智勇被爸爸訓練成當科學家所需要的安安靜靜的性格:爸爸規定,他必須在書桌前持續坐兩個小時,然後才可以休息15~20分鍾,否則就罰寫20頁字,或演算50道習題。小智勇總是在跳級,因此沒有同齡好友,當同班的大齡同學欺負他的時候,他就牢記爸爸的“教誨”:如果班裏有同學欺負你,你要用最好的成績去打敗他們,隻有用智力取勝的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就這樣,小智勇一路高歌猛進:5歲半就上小學一年級,二年級結束時直升五年級,初中、高中一路遙遙領先,不到14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之後留學美國布朗大學。

但是小智勇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他幾乎沒有童年的快樂,沒有自己的朋友,他的生活就是學習。

正當一切都按照父親的設計發展時,一次,父子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智勇說:“這一輩子,我絕不會從事學術研究,也不想當什麼科學家,我隻想平靜地、有所作為地生活。”這樣的話讓父親大失所望,也大為震怒,抬手就打了“沒出息”的兒子一巴掌,結果智勇跑出門去,駕車開上了高速公路,不幸發生了車禍。

本來令人羨慕的一家,接下來要忍受別人無法理解的痛苦。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興趣。強行教育是欠妥當的。媽媽們說有些孩子出生的時候不哭不鬧,挺安靜的,而有些孩子的叫聲響亮刺耳,這並不是說個性完全是天生的,而是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立的發展傾向。很明顯,你無法改變孩子的天性。但是,你能確保自己對於孩子的這種天性做出合適和恰當的反應。所以還是不要在企圖改變孩子的個性上下工夫,而更應該考慮怎樣對孩子因勢利導,助他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