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秀才心裏一驚,心想:壞了,我今天真不走運。考試路上碰到棺材,預示著考試不會順利。後來他一路都在想棺材的事,一直到上了考場也無法集中精力,結果他文思枯竭,名落孫山。
另一個秀才卻想:棺材,棺材,這不是升“官”發“財”嗎!於是他越想越高興,覺得今天運氣真好。後來他果然在考場上春風得意,結果金榜題名。
從京城回到村裏,他倆都對村裏人說:“這棺材真靈!”
真的是“棺材”靈嗎?顯然不是!是他們的心態產生了作用。不同的心態,產生的人生體驗和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心態影響人們看待事物的思維和角度,會影響人們的認知方法。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言:“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隻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
落榜的秀才就是輸在了自己的心態上,心態是個奇妙的東西,它會產生神奇的力量。同一個人同一件事隻要心態不同,產生的結果就會不同。良好的心態可以幫助我們戰勝自卑和恐懼,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惰性,發掘自己的潛能,從而走上成功的道路。
所以,我們說心態決定命運,好心態要從小培養。可以說,孩子一生能否快樂、成功,關鍵就在於其父母是否重視對孩子心態方麵的塑造和影響。
一位媽媽有個讀高中而且網球打得很好的女兒。有一年,學校舉行網球聯賽,女兒滿懷著奪冠的希望,信心十足地報了名。
比賽前,當女兒查看賽程表時,發現第一場的對手竟是曾經打敗過自己的高手。於是,女兒感到很沮喪,變得垂頭喪氣起來。
“這次可能連預賽出線的機會也沒有了,還說什麼保二爭一啊!”
媽媽看見女兒如此絕望,自己的壓力也很大。但她腦子一轉,對女兒說:“你想不想把那人打敗報仇呢?”
“當然想呀,不過她上次把我打得很慘,我們的實力相差太遠了。”
“我有一個方法,如果你照著我的話去做,便能贏這場比賽。”
“真的嗎?請媽媽快點告訴我好嗎?”
“你現在閉上眼睛,回想以前你打網球時最精彩的一幕,把那過程從頭到尾重演一次,好好地感受勝利的滋味。”
女兒照著媽媽的話做了,剛才臉上的絕望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自信與興高采烈。從此,女兒便照此調整自己的心態。
對比賽態度的改變,讓她充滿了信心和活力。不久,比賽開始了。女兒信心百倍地踏進球場,比賽中更是施展渾身解數,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順利地贏得了第一場比賽。比賽結束之後,女兒興高采烈地衝向媽媽。媽媽說:“你打得很好呢!”
“全靠媽媽的指點。老實說,我最初聽到時還有點懷疑,沒想到那麼有效!”女兒興奮地說著。
“是你獲勝的心態幫助了自己,媽媽隻是幫你找回了那種心態而已。”媽媽笑著說。
這就是心態創造的奇跡,難怪威廉·丹姆思說:“人隻有改變內在的心態,才能改變外在的世界。”
我們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樹立良好心態,幸福快樂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呢?
首先,教會孩子凡事向好處想。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人的心態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轉化的,有時可以轉好,有時可以轉壞。如果你想好事時,心情就立即可以變好,如果你想壞事時,心情馬上就可以變壞。正如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給兒子的信裏提到的“天堂與地獄比鄰”的比喻,他說:“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
有位老太太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傘店老板,小女兒當了染坊的主管。老太太整天憂心忡忡。每逢晴天,她就擔心傘店的雨傘賣不出去;每逢雨天,她又憂慮小女兒染出的布晾不幹。她這樣天天為女兒擔憂,日子過得很憂鬱,久而久之,就愁出了一身的毛病。後來有一位聰明的人來幫助老太太,說道:“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氣!下雨天,你大女兒家顧客盈門,大晴天,你小女兒家生意興隆,哪一天你都有好消息啊!”老太太一聽,覺得果然有道理,怎麼自己從來都沒有往這個方向去想呢!
事情就這麼簡單,同樣的天氣,同樣的生意,老太太的心態一變,憂愁不翼而飛,身上的病也就全好了。
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每天都擔心自己考不好,擔心自己做的事情出現問題,那麼很可能就會真的出現問題。所以,要引導孩子多向好處想,“我今天有進步了。”“這件事我一定可以做好。”“這些難題一定會被我解決。”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了良好的心態。
其次,父母要保持好心態,用行動去影響孩子。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父母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多數孩子性格和思考問題的方式都來源於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己要做一個樂觀的人,用良好的心態去感染孩子。
如果這會兒下雨了,就要引導孩子說“下雨了。”而不要說“該死的天,又下雨了。”因為這樣說並不能改變下雨的事實。當然,就算說“太好了,又下雨了。”也不能使雨發生任何改變,可是如果把這種話說給孩子聽,情況就大不一樣!“瞧,太好了,又下雨了!小鳥在歌唱,小草也在歌唱,它們都得到了雨的滋潤。”這樣就會把好心態傳遞給孩子,讓她無論麵對何種環境,都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如果你這樣做了,你積極的人生態度會傳給你的孩子。反之,如果你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悲觀抱怨,那麼孩子也會像你一樣,在生活中尋找的是苦惱,而不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