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幫——幫助孩子走向屬於自己的人生(3)(1 / 2)

最後,賞識破壞行為,允許孩子有與眾不同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總是和成人不太一樣,有時候莫名其妙,有時候天馬行空,可是無論怎樣父母不要否定孩子,要允許孩子標新立異,因為標新立異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表現。

很多孩子還是破壞大王,但仔細分析,毀東西其實正是孩子思維活躍的表現,在這種時刻,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寬容與指導,絲毫的批評和斥責,都會抑製孩子思考和探索的萌芽。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最喜歡的,是那些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怎麼玩的玩意兒,比如積木、橡皮泥、拚插玩具、折紙,甚至是那些日常用品。因此,父母可以利用這些物品去啟發孩子找出與眾不同的玩法和用途。

幫孩子形成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

一句話教育

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身為父母責無旁貸。

孩子不可能總是生活在父母的視野中,父母也不可能照顧孩子一生,而我們麵對的環境有很多不可知的因素,因此,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據統計,我國中小學生每年發生意外傷害人數約為4250萬人,因意外傷害造成暫時性失能的為105萬人,致殘345萬人,因此而缺課2.38億天。每年中小學生因意外傷害花費的醫療費用為32.6億元。按傷害次數發生率,常見的傷害種類依次是跌傷、車輛傷、碰傷、扭傷、刀割傷和燒燙傷。造成中小學生意外傷害的最大因素就是孩子缺乏自我保護能力。

有位母親,把女兒關在家中,自己去買菜。女兒把椅子搬到陽台上,然後打開陽台的窗戶向外看,不幸從8樓跌落身亡。

有個孩子趁媽媽做飯時,她上了家裏的跑步機,不知怎麼觸動了按鈕,機器突然轉起來,孩子失去了平衡摔在機器上。媽媽聽到叫聲,從廚房裏跑出來,看到孩子一動不動地躺在那裏。媽媽打電話叫來救護車,孩子被送進了醫院。經檢查,孩子頸椎骨折,造成終身癱瘓。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可能傷害孩子的因素。生活中,我們可能隨時遭遇突發事故,走在大街上,用一句誇張的話說就是“危機四伏”,車禍、綁架、拐騙,還有網吧、賭博機、燈紅酒綠的色情場所等。如果孩子不懂得分清是非,自我保護,那麼就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受到傷害。

中央電視台“人與自然”欄目曾播出過一則《北極熊的故事》,詳細地記述了兩個剛剛出生的小熊的生存經過。北極圈內的光照時間很短,熊媽媽要想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裏活下來,必須在不足四個月的時間內教會孩子生存的本領,讓小熊適應冰天雪地的生活。比如獲得食物、避免傷害等。個頭稍大的小熊學會了媽媽的本領,而個頭稍小的小熊卻因體質瘦弱在風雪中丟了性命。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像北極熊一樣要經曆風霜雪雨。缺乏生存和自我保護能力,隨時都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險。

孩子受到傷害,大都是自我保護能力不強所致,而孩子缺乏這種能力,多是父母過分保護的結果。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由父母包辦一切,孩子頭腦中沒有安全意識這根弦。有人拿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進行比較,兩國孩子同時住進一個賓館裏,日本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安全出口,以防火災等不測發生;而大多數中國孩子進了賓館,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考慮自己的舒適。

20世紀80年代,哈爾濱天鵝飯店發生火災,燒死燒傷十幾人,但當時居住在此飯店的日本客人都安然無恙。為什麼日本客人如此幸運?這是因為日本人有著強烈的安全意識,他們的社會和家庭,在孩子剛懂事時,就開始教授安全常識。例如,日本家庭每年都進行緊急逃生演練;日本人每到一處陌生的環境,首先要找到並牢記安全出口的位置。再比如交通安全,日本的父母對孩子遵守交通規則的教育非常嚴格和詳盡,所以日本行人很少有闖紅燈的現象,人人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可見,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身為父母責無旁貸。

首先,要學會“心防”,也就是時刻有自我保護意識。

教會孩子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意外事故都是因為大意造成的,譬如,過馬路時不看車,刮大風時不注意周圍的樹枝或廣告牌,輕易相信陌生人等,父母要在生活中時刻提醒孩子,把安全意識印進孩子的腦子裏,這樣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