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天津解放後不久,由於不熟悉共產黨的政策,資本家們害怕被共產黨清算,害怕工人們起來造反使他們無法正常生產。於是,他們很消極,甚至有人想放棄工廠往外逃。該市私營企業的開工率不足30%,這種狀況如果不盡快扭轉,就會使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對奪取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恢複整個經濟秩序極為不利,情況非常緊急。
在這種情況下,華北局負責人薄一波同誌立即向黨中央彙報了天津的狀況,毛澤東和劉少奇都很重視。為了盡快解決民族工商業的問題,劉少奇決定親自去天津考察一番。4月初,劉少奇到了華北局機關,對薄一波同誌說:“我來向你報到。”
薄—波說:“你是中央管理者,想上哪兒就上哪兒,何必特意告訴我?”
“按照組織原則,應該這麼做。”劉少奇嚴肅地說,並囑咐他:“我在天津的活動,由天津市委向華北局報告,再由你向黨中央毛澤東彙報。中央和毛澤東有什麼意見,由你向我傳達。”劉少奇是個原則性極強的人,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作風民主,嚴守紀律,一貫把自己置於組織之中,嚴格服從集體和組織決定。
薄一波當時聽了劉少奇這番話,覺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黨性教育。遵照劉少奇的指示,薄一波將劉少奇在天津的調查情況和講話精神向毛澤東做了詳細彙報,然後又把毛澤東的指示意見一一轉達給劉少奇。
劉少奇同誌主持工作時,從不搞獨斷專行,有事總跟班子其他成員商量,有時甚至聽取下屬的意見。
有一段時間,毛澤東主席退居二線,委托劉少奇主持政治局日常工作。凡是一些重大的事情,劉少奇都親自到毛澤東那裏去請示。在政治局日常會議上,劉少奇常說:“我們這次討論,把意見先拿出來,由我和小平同誌向毛主席彙報一下,主席要是同意了,我們就開始執行,如果他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我們下一次再討論。”
劉少奇這種不獨斷專行的工作作風深受中央和毛澤東的認可,同時也深受下級幹部的擁護。他們都覺得這樣的才和藹可親,才能真正贏得他們的信任。
1948年1月,粟裕接到中央軍委的指示,要他率華東野戰軍第l、4、6縱隊渡江南進,在江南執行機動作戰任務,以吸引江北的敵軍回轉,從而減輕中原我軍的壓力,迫敵於更加被動的局麵。粟裕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重大決策。他一麵積極準備渡江事宜,一方麵認真考慮著如何實現中央的戰略意圖。通過全局性的分析以及對前線情況的實際調查,他認為,渡江南進雖然會對敵造成威脅和牽製,但並不一定能達到吸引敵軍主力回防,減輕中原我軍壓力的目的。相反,此時10萬大軍渡江,會削弱我軍在中原的力量和優勢,增加作戰困難,使我軍難以在短期內打掉敵人的優勢,從而不利於全國的解放。
於是,粟裕建議暫不渡江南進,在江北集中力量打幾個勝仗,盡可能多地將敵軍主力殲於江北,並詳細陳述了理由。
中央軍委對他的意見十分重視,並且電令他與陳毅一起前往中央當麵彙報。最後,中央軍委接受了他們的意見。實踐證明,粟裕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並對淮海戰役及渡江戰役的勝利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這個事例中,中央軍委的作為,不是獨斷專行,不聽從下屬的意見,相反,中央非常重視粟裕的意見,因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作為管理者,對於下屬所提出的方案,是不合理的也好,是別出心裁的也罷,隻要他們的意見被你接納過一次,他們不僅會信心十足,而且會從心眼裏感謝你,信服你。
以真情打動下級
人的心情是最容易受他人感染的。作為管理者,當你的下屬對你的某項指令感到難以理解或不予執行時,你要明白這是完全正常的。這時,你不能以自己的權力強迫他們必須執行,你要向他們解釋清楚,給他們闡明利害。相信他們都懂的是非,隻要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
亞伯拉罕·林肯在成為總統之前當過律師。
一天,林肯正在律師事務所辦公,一位老態龍鍾的婦人找上門來。一進門,她就十分激動,哭訴起自己的遭遇。
原來,她是位孤寡老人,沒有子女,丈夫在獨立戰爭中為國捐軀了,她靠每月的撫恤金維持生活。
前不久,撫恤金出納員勒索她,要她交付一筆手續費才可領錢,而這筆手續費多達全部撫恤金的一半。
聽完老婦人的哭訴,林肯十分氣憤,決定免費為老婦人打官司,教訓一下那個沒良心的出納員。
法庭開庭了。但是,那位出納員是口頭勒索,沒有留下任何憑據,因此法庭指責林肯無中生有。但林肯十分沉著,他兩眼閃著淚花,抑揚婉轉地、充滿感情地回顧了英帝國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以及愛國誌士如何奮起反抗,如何忍饑挨餓地在冰雪裏戰鬥,為了美國的獨立而拋頭顱,灑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