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親和力的塑造
中層管理人員成事在公平,不但對左右要公平,對上下也要公平。對下屬求全責備難做中層。要大膽用人,舉人過己,善於提拔人才。僅僅悅上不能服下。愛護你的追隨者,協調自己的副手,分門別類使用人才。部屬既然經過考驗,就應該給予充分的信任,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便是量才而膝之後即宜專信不疑,否則“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管理者的信任,他就無法施展才能了”。
成事在公平
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眾人心理平衡、平順,全靠管理者能持之以公;進而天下太平、平安,也靠管理者能秉公辦事。
世間最可怕的事,就是不公平。成事在於以公平服人,不公平就難以服人。
張南軒說:“從政需要公平心。心不公平,好事也會辦成壞事。”
讓人覺得公平,首先在於平其人之氣,平其人之情。人心之所以難平,就在於氣的幹擾,就在於情的牽掛。諸葛亮有句名言:“我的心像一杆秤,不為他人所輕重。”諸葛亮一生的功業,全都體現著公平二字。《三國誌》的作者陳壽這樣評論諸葛亮:“為政開誠布公,公正盡忠。對時世有用的人,就是仇人也獎賞;違犯法令、怠慢國家的人,就是親人也要誅殺。認罪後肯悔改的人,從輕處理;死不認錯,還狡辯的人,雖輕重罰。善沒有成績不賞,惡沒有壞果不貶。嚴刑峻法,天下卻沒有人怨恨,這就是他用心公平正直的結果。諸葛亮堪稱治世的良才,能力與管仲、蕭何在伯仲之間。”
馬謖同魏國大將軍張邵在街亭作戰,他由於違反諸葛亮的指揮,被張合大破蜀軍。諸葛亮於是拿下馬謖,把他殺了。他親自祭奠,並且撫養他的孩子,對待他們像自家人一樣。蔣琬說:“現在天下沒有安定,而你殺了有智有謀之人,難道不可惜嗎?”諸葛亮哭著說:“孫武能夠取勝天下,是因為他用法公正。現在四海分裂,戰爭剛開始,如果廢除了軍法,用什麼討伐敵人呢?”
當初諸葛亮認為馬謖才智權術超過常人,對他非常器重。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能大用。”諸葛亮沒當成一回事,任馬謖為參軍。到現在把他殺了,人們都說,馬謖是丞相平時熟知的人,到他打敗仗,流淚把他殺了,而且撫恤他的後代,真是為政沒有私心啊。
張釋之在西漢文帝時官任延尉,典掌刑獄。有一次,文帝車騎出行中渭橋時,有一人從橋下跑出,驚嚇了皇帝所乘的輿馬。文帝當即命令侍從騎士逮捕此人,交付廷尉治罪。張釋之受理此案,犯人供稱自己是本縣人,行至此地,聞聽皇上駕到,過往人眾禁止通行,便藏於此橋下。時已至久,以為車騎已過,剛出來就撞上了皇帝的車騎,便匆忙跑開,廷尉依律定罪,奏報皇上:“一人違禁,罰金四兩。”文帝大怒,認為此人驚嚇車馬,幾乎傷了自己,廷尉隻判罰金,這是輕君重民。張釋之則據理力爭:“法律是天子與臣民共同遵守的,依法所定就是罰金,如果重判,則使民不信法。若當即將此人誅殺,也就罷了。既交付廷尉審理,則當依法定罪。廷尉本身是天下公平的象征,廷尉不公,天下執法者就會輕重法令,百姓將手足無措。望陛下慎察。”文帝權衡利弊,誠服稱讚道:“廷尉的判決是對的。”
人為萬物之靈,最富情感。人與人之間,既有親疏之別,又有朋仇之差。這種差別原本無可厚非,但若引之於法,徇私枉法,就難免受眾矢之的了。諸葛亮等人深明大義,理智處事,情怨是情怨,公法是公法。能如此,確實是至高無上。
當管理者的應該做到用“公理”去撲滅“強權”。如果.正義能戰勝邪惡、真理能戰勝謬誤,美的能戰勝醜的,何懼正氣不能弘揚?
心理學家指出,沒有人想成為無名之輩,幾乎人人都希望被看成一個重要的人。然而,在今天這個機械化、集團化的社會中,一個人常常是辦公室裏的某個裝備或某個裝備的零部件。個性得不到表現,個人得不到重視,從而影響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為管理者,把你的每個下屬都當作一位重要的大人物來看待,使每個人渴望被重視的心理得到滿足,從而成為一種積極工作的推動力,甘心為你效力。
求全責備難管理
追求完人,不僅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反倒激化管理者和下屬之間的矛盾,使彼此處於對立狀,其結局是管理者成為孤立無援的孤家寡人。
《宋名臣言行錄》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人如果苛刻過分,就像水過於清澈而藏不了魚一樣,容易失去人緣。宋太宗時,有人私運官貨,這是一種違法的行為。太宗說:“對此,不可以過於認真,隻須將那些做得過分、影響極壞的首惡分子懲辦,如官船有挾私行為,隻要他沒有妨礙正常公務,就不必過分追究了。”
某機關上任的新官把三把火燒成燎原之勢,大刀闊斧,撤換班底,推行改革。但因年輕氣盛,不肯聽他人意見,遭到抵製,整個管理成了他的獨角戲。別人非但沒有發揮作用的餘地,反而被他視為障礙。最終曲終人散,掛印走人了。由此可見,做管理者有時也應注意管理的策略。
做官最常見的毛病是喜歡求全責備,表現為對人要求過嚴,希圖“完美”,容不得別人半點缺點,見人一“短”,即不及其餘,橫加指責,不予任用。求全責備常會壓抑人的工作積極性,阻礙人的智能的充分發揮;它使人謹小慎微、不思進取;阻礙人的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想像力的發揮;它使工作人員缺乏活力,“死水一潭”,缺乏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它造成人才尤其是優秀人才的極大浪費,因為,任何人總是有短處,甚至是有錯誤的,必受求全者的種種非難,因而使許多人難以得到啟用。其實,水過於清,魚就難以生存。同樣道理,幹部在判定一個人才時,如果拘泥於細枝末節,就不能找到堪當大任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