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今大量科學觀察和計算得知,黑洞以及蟲洞的形成都與以太休戚相關。以至於如今有些科學家開始論證,是否宇宙的起源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大爆炸,而確實是某個“人”,在以太介質中丟出了一枚超巨形炸彈,從而開辟了宇宙時代。
有人將以太比擬成水,我們所有的宇宙都是處在以太中,正如所有的魚兒都是處在水中。我們看不見,感受不到以太的存在;正如魚兒們也無法察覺水的存在一樣。
大量問題隨之而來。我們的宇宙是否和魚塘一般的存在?假如有了我們這個魚塘,其他地方是否還有另外一個魚塘?這類問題歸根到底就是關於宇宙是否是唯一性的辯論。再之,有人還會問,以太之上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的世界,到底是最高形態,還是其他形態的附屬品?諸如此類,看似荒謬卻真實存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卻始終無人能夠回答。因為,沒有人能夠站在宇宙之外去觀察我們的宇宙,訴說它的形貌特征與大小。
檢測板主要是通過能量的波動去感知以太的共振,震動是信息的一種表達方式,將此類信息收集到一起,再利用強大的微腦計算分析功能,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便可以快速的得到以太的穩定狀況。這個與我們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測量水速與水流的穩定性是一樣道理。假如遇上了狂風暴雨,船隻便要減速,做好應對的措施。在宇宙中,飛船也是相同道理。
測量結果非常滿意,李洪濤打了個OK的手勢,準備啟動智能駕駛功能了。
“您好,李博士,歡迎使用智能駕駛功能,我是小智。此次航行的目標:牛頓線。預計九十天後達到。下麵,小智將為您接管飛船。”
小智是一款人工智能係統,日本製造。美國人花費了大價錢從日本收購了過來。這次,也是小智第一次接任太空任務。
“好,那就麻煩你了,小智。”李洪濤笑道。
“沒問題,李博士。”小智立刻反饋道。
“好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解開捆縛的安全保護裝置了。”李洪濤率先離席,站起來,伸了個懶腰,認真環視四周,感受著壞孩子內部先進科技的集成。張驍、普金、法魯迪等也鬆開了捆縛,眾人都鬆了一口氣。透過船窗外,恰好能夠看見地球,多麼美麗的星球,如今,卻像是個步入暮年的老者,曾經的蔚藍色幾乎消失殆盡,唯有一層朦朧的土黃色映入了眾人的眼中。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進入了老年期。科學家估算,倘若地球環境惡化程度得不到遏抑,那麼再過一百年,地球將不再適應人類居住,為了保存人類的命脈,為了延續人類的火種,航天家們正在學習十六世紀的大航海家,遠赴深空,尋找新的,能夠為人類生存的,全新的星球。這是個漫長而艱辛的任務,自從美國人阿姆斯特朗1969年第一次登月之後,航天事業的發展舉步維艱。巨大的成本和花費,使得美國望而卻步,不得不宣布中止太空計劃。其他國家更是想都不敢想,沒有資本和技術,太空隻是可望而不可動的處女地帶。
進入到了二十一世紀,盡管航天事業有了許多突破性進展,但是依舊停留在地球到月球附近的近地空間,絲毫沒有觸底到太空的本質。這就相當於在自己門口放放衛星,逞威風罷了。又因為世界格局波蕩起伏,太空技術作為資源,難以在國家與國家間進行傳播。冷戰思維持續到了二十一世紀中葉,當所有人開始發現,假如還抱著“私藏”的想法,所有人都將逃避不了大毀滅。於是,各國之間加強合作,簽訂協議,技術、信息、資源有限分享,這才形成了當下了四家“霸主”級別的航天中心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