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瘋狂讓西方人目瞪口呆。
事實上日本人直到太平洋戰爭後期的1945年才開始生產衝鋒槍,總共生產了一千支,但是尚未來得及裝備部隊天皇就宣布投降了。究其原因,並不完全是日本將軍思想保守,而是因為日本實在是資源貧乏。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日本士兵全部換成衝鋒槍,他們將在短短數月內耗盡全國的彈藥庫存。
西方人離開徐州以後又馬不停蹄地飛往武漢,繼續對中國軍隊進行考察,然後把對中日兩軍的對比結論以及戰爭前景判斷寫出書麵報告呈交各自政府。西方觀察家認為,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尚不足以威脅西方大國在亞洲的利益,中國軍隊雖然落後,但是他們人數眾多吃苦耐勞,必將極大地消耗日本軍隊。西方人對這場亞洲人之間的戰爭持有的普遍觀點是:幅員廣大的國土將成為蔣介石政府抗戰的有力武器,日本人占領中國全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長此以往,中國和日本必將互相消耗、兩敗俱傷,日本人的胃口將被中國這頭巨大獵物撐破,除非中國人自己選擇投降。
結論是:適當增加對華援助,牽製日本人的擴張野心;同時繼續賣給日本人軍火,推行“亞洲人打亞洲人”的國際戰略方針。
3
昭和十三年(1938年)初,徐州會戰打響前夕,日本內閣召開會議研究對華戰略。與此前有所不同的是,原本不輕易露麵的天皇裕仁決定親自主持會議,由此開創了大本營禦前會議的先河。此後凡是有關“聖戰”進程和內政外交的重大決策都須提交禦前會議討論,並由天皇本人親自裁決。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君主立憲製同歐洲憲政有本質區別,歐洲皇室是名義上的皇位製,即僅具象征意義而沒有實權,比如英國憲法明確規定,最高權力歸議會,即使高貴的英國女皇也無權幹政。然而日本憲法則規定,天皇不僅是國體象征,還是陸海空三軍統帥,握有戰爭終裁權。換句話說,日本天皇並非虛設,他的個人意誌對於國家命運具有決定性作用。曆史證明,正是由於天皇的全力支持才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步伐,日本發動的全麵侵華戰爭以及偷襲珍珠港、出兵東南亞無一不是得到天皇的親自禦批。因此從任何意義上說,日本人所謂“議會製民主國家”不過徒有其名而已,究其實質仍是封建帝王的皇權統治。
此時歐洲上空戰雲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中國戰場並未如日本人期待的那樣“三個月解決戰鬥”,而是呈現出一種緩慢持久的膠著態勢。天皇對此深感焦慮不安。大臣被告知,高貴的陛下常常為戰事所憂夜不能寐。這個被日本國民頂禮膜拜的“天照大神”(日本人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化身)當然是為日本怎樣才能盡快實現侵略野心而憂心忡忡。
在部分內閣大臣看來,戰爭迅速擴大的後果已經超過戰爭最初的設想,因為戰爭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們認為,解決支那(中國)問題的要領不是全麵占領,而是逐步分化,中國版圖實在太大,日本吞並中國無異於蛇吞象,因此對中國實施每一次軍事打擊的目的都不是表麵占領——占領是徒勞的,而是肢解。通過反複肢解把中國分割成若幹個互相獨立並由日本控製的宗主國,以實現“大東亞共榮”的長遠目的,就像日本吞並台灣、朝鮮和中國東北那樣。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也許幾十年,也許幾代人,為此他們提出,在軍事打擊的同時應加強與蔣介石政府秘密談判,迫使對方接受“華北自治”等多項苛刻條件。
但是日本將軍卻沒有耐性。
軍人的舞台在戰場上,他們等不了幾十年,甚至連幾年也等不及,他們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因為明日的輝煌和功勳將不屬於今天的軍人。日本人世世代代渴望拓展疆域,垂涎東海對麵的廣袤大陸,這是大和民族野心勃勃的東方帝國之夢。以陸、海軍大臣為首的日本將領堅決反對和談,他們極力渲染說,中國這頭古老的大象已經病入膏肓,隻需一記重錘就能將它送進墳墓。隨著中國首都南京被占領,日本將軍的野心空前膨脹,仿佛“王道樂土”的美夢馬上就要實現一樣。既然前方將士浴血苦戰高歌猛進,後方國民一致擁戴“聖戰”,內閣有什麼理由瞻前顧後裹足不前呢?將軍們發出威脅,如果內閣企圖實施談判,軍隊首腦將集體辭職。
尖銳的“戰”“和”對立嚴重妨礙著天皇的判斷力。
在禦前會議上,文臣武將唇槍舌劍互相指責,天皇裕仁則繃緊臉緘口不語。當時有種說法是天皇陛下正在飽受一種神經係統紊亂的綜合征折磨,因此才精神萎靡目光呆滯,像個沒有生氣的木頭人。當然天皇是不能隨便在群臣麵前發表言論的,他的聲音被稱作“玉音”,要被宮內大臣記錄下來,當作聖旨傳諭四海。直到禦前會議結束,掌璽大臣宣布天皇退朝,裕仁還是未開金口,不免讓文武群臣深感疲憊和失望。但是天皇臨出門時卻意外地說話了。陛下的“玉音”不是針對某人,甚至與禦前會議無關,而是隨口吟誦一首出自他祖父明治天皇的俳句詩:
四海之內,皆兄弟。
茫茫海內,相爭何為?
吟畢離去,扔下摸不著頭腦的群臣麵麵相覷。
據說裕仁天皇多次在禦前會議上引用其祖父的俳句詩。明治天皇是裕仁崇拜的偶像,他吟誦祖父的詩句就等於曲折表達自己的不滿。
內閣大臣誠惶誠恐連夜開會,最終同將軍達成妥協,形成方案呈送天皇批準執行,這就是近衛內閣“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所謂政府聲明(即《第一次近衛聲明》)的出籠經過。該文件的發布表明文官內閣不再反對戰爭全麵擴大和升級,而軍部則向內閣保證,“徐州會戰之後兩大(中國)派遣軍保持各自態勢,以暫不擴大戰麵為一般方針,漢口作戰可能在明年(1939年)春天發動。”(《大本營陸軍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但是軍人戰車的驅動往往不以政治家的意誌為轉移,徐州會戰的炮聲尚未停息,大本營“暫不擴大戰麵”的禁令就被華北派遣軍打破了。
4
正當徐州激戰之際,隴海鐵路的出海口連雲港忽然遭到日本艦隊的海上進攻。
本來徐州一失,連雲港便成孤城,失陷隻是時間問題,因此當地守軍和居民大多已經撤離。
突然出現在海麵上的日本艦隊卻排出包括航母和艦載飛機在內的強大陣勢,短短幾小時便宣布占領連雲港,繳獲大批海運物資和民用船舶,並當天向大本營發出報捷電。但是海軍這個“輝煌勝利”卻大大激怒了陸軍。本來陸軍奮戰數月好容易打通津浦鐵路,將孤立無援的連雲港變成囊中之物。華北派遣軍所以並不急於攻城,是因為在寺內總司令看來連雲港就像一隻鍋裏的鴨子,放在那裏也不會飛走。不幸的是,煮熟的鴨子偏偏飛走了,偷走總司令勝利果實的不是別人,正是陸軍的死對頭,以帝國老大自居的海軍艦隊。
其實此前海軍已經多次製造類似越權進攻的事件,嚴重侵犯陸軍的利益。年初華北派遣軍進攻山東,海軍派出艦艇抄海上近路搶占青島,宣布將這座重要的海濱城市占為己有。此事一度引發兩軍衝突,險些釀成流血事件。
在古代日本,“下克上”專指地位低下的一方冒犯權貴而大逞威風,也就是造反的意思。但是進入近代,“下克上”的意義悄然演變,成為日本軍人集團幹涉政治和自行其是的重要精神口號和理由。
昭和五年(1930年),日本內閣決定與英、美妥協削減海軍艦隻。首相濱口雄幸招致軍人行刺身亡。刺客被判處極刑,刑前發表慷慨激昂的愛國演說,一時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而天皇觀看根據刺客故事改編的戲劇之後,公開表示對這位“下克上”的刺客抱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