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華紗廠乃至我家族麵臨滅頂之災。
4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初,武漢當局發布緊急撤退公告,命令一出,全國嘩然。
遭受打擊最大的當數那些對前線戰報一直深信不疑的知識分子和愛國民眾,他們與其說輕信宣傳,不如說為自己一廂情願的勝利願望付出代價。《大公報》載:日前有來自東北、華北流亡師生數千人前往行政院請願,許多人披麻戴孝,如喪考妣。一李姓教授當場割腕自殺,表達寧死不做亡國奴的激憤心願。行政院長孔祥熙出麵接見愛國師生,表示政府決不會放棄武漢,但是敵人發動的戰爭是很殘酷的,撤退是為避免傷及平民無辜,雲雲。
《新華日報》報道說,武漢各民眾團體和流亡師生連日紛紛表達決心,前往行政院和軍委會請願的人群絡繹不絕,許多人當場痛哭流涕,場麵感人至深。一位燕京大學老教授質問政府:我軍一退再退,“九一八”東北淪陷,“七七事變”日寇陷我華北、華東,現在又輪到華中,今後還有何路可退?我泱泱中華豈不要被倭寇滅亡,國民政府豈不要逃到國外去做流亡政府?我億萬同胞豈不隻有任人宰割做亡國奴之悲慘命運?講到悲痛激憤之處,竟當場暈厥……
武漢大撤退一石激起千重浪,世界輿論紛紛聚焦中國戰場,關注中日戰爭的走勢。國際通訊社電訊指出:種種跡象表明,這場亞洲人的戰爭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中國政府脆弱的軍事防線有崩潰的可能。
英國《衛報》則悲觀地預言說:武漢大撤退很可能演變為一場毫無秩序的大潰敗,那將是中國人抵抗意誌的滅頂之災。
事實上武漢大撤退的局勢並未完全失控,民眾抗戰意誌也未一蹶不振。武漢某進步團體舉行撤退前最後一場《保衛大武漢》義演,多位著名藝術家登台演唱《黃河大合唱》《保衛黃河》《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戰歌曲,全場氣氛極為悲壯。許多人忍不住痛哭失聲,台下觀眾則高呼口號,群情激憤如火山爆發。會後組織遊行請願,途中不斷有市民加入,到達國民黨中委會時已有數萬之眾。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出麵接見各界代表,當場發表《抗戰守土與退敵之策》之演說。
但是水陸運輸方麵卻傳來種種令人沮喪的壞消息:開往中原方向的火車已經全部取消,武漢通往外界的鐵路隻剩下粵(廣東)漢(武昌)線。長江上遊的航運極度緊張,僅有的客船已經爆滿,水運陷入停滯不前。汽車站雖有班車發出,但因種種原因,許多班次已經停開。記者聞訊趕往武昌火車站,看見等待前往湖南、兩廣的候車旅客人頭攢動。車站方麵宣稱,鐵路運力已達極限,不排除取消多次臨客的可能……
報載:東北籍教師白先生一家三代輾轉流亡至武漢,原圖投寄親友簷下,不期烽火再起,武漢將成戰場。白先生無所投靠,亦不甘心當亡國奴,絕望之餘,一家三代七口在臨時寓所服毒自殺。
報載:某南方軍隊奉命開赴前線禦敵,在漢陽碼頭緊急征用民船,有船老大拒絕開船,被以“通敵罪”當場射殺……
…………
史料表明:武漢淪陷前夕,因為對國民政府屢戰屢敗的深刻失望,成千上萬走投無路、報國無門的流亡知識分子紛紛投奔延安,成為後來共產黨成長壯大的重要有生力量……
5
北方形勢急轉直下,令最高當局措手不及。撤退工作已經成為擺在決策者麵前一道最為棘手的難題,蔣介石為此前往素有“中國軍工搖籃”之稱的漢陽兵工廠秘密視察。
漢陽兵工廠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親自選址,曆時五年始得建成,稱“漢陽槍炮廠”。到抗戰爆發前夕,該廠已具備年產“漢陽造”步槍十萬支,子彈五千萬發,手榴彈一百五十萬枚的生產能力,並能同時生產輕、重機槍、手槍和迫擊炮,成為抗戰初期中國規模最大、品種最齊全的主力兵工廠。
蔣介石在何應欽、白崇禧、陳誠、戴笠等要員陪同下來到規模最大的槍支分廠,委員長看見工人正在進行緊張有序的生產,那些形狀各異的毛坯零件經過切割、鑽眼、打孔、焊鉚、冷熱處理等多道工序,再經機器組裝,於是一支支簇新的步槍就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了。在機關槍車間,從德國購買的輕、重機槍生產線更是呈現一派熱氣騰騰的生產景象:馬達轟鳴,火星飛濺,焊槍閃爍,機器歌唱,廠房到處懸掛著“堅決擁護蔣委員長領導”和“每天貢獻兩小時,加緊生產抗戰救國”的標語口號,同外麵大撤退的混亂形勢形成鮮明對照,充分說明產業工人是國家抗戰的脊梁和主力軍的道理。委員長一時心情大好,不住點頭稱讚。
在武器試驗場,蔣介石觀看中日武器對比試驗。
在率先進行的步槍實彈對抗中,實驗員通過一係列快慢射、遠近射和穿透力、初速抗風等等試驗,得出多組確鑿數據:國產“漢陽造”步槍各項性能指標居於領先地位。漢陽兵工廠廠長,著名軍工專家鄭家俊解釋說:“漢陽造”步槍仿造對象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德式步槍,具有子彈初速快,抗風力強,射擊精度高等諸多優點,而日軍現役的“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則比較笨重,射擊初速慢,精度較差,撞針易斷,所以中國步槍性能更勝一籌。
接下來對比輕、重機槍。
國產“捷克式”輕機槍是引進當時歐洲著名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生產線,“馬克辛”水冷式重機槍則是由德國提供設計圖紙和生產技術,購買德國生產線自行生產製造,用德國專家的評語就是“接近德國水平”。對比結果,中國機槍無論其構造合理性還是作戰性能均領先於日本“十一式”(俗稱“歪把子”)輕機槍和“九二式”重機槍。
蔣介石麵色凝重地點點頭,他告誡將領們說:不要隻看我們暫時處於劣勢,隻要我們能製造出性能優越的武器來,抗戰就有希望啊。
視察結束,人們簇擁蔣介石登上龜山,一座氣勢宏偉的現代軍工城全貌盡收眼底。鄭家俊彙報說:如今工廠已經發展為擁有製槍廠、製炮廠、製鐵廠、冶煉廠、鑄造廠、機器廠、發電廠、火藥廠、加工廠、炮彈廠、子彈廠、槍炮試驗場等等綜合能力的大型軍工企業,該廠生產的武器裝備了三分之二的中國軍隊。
蔣介石感慨良多,沉默不語。
他當然清楚中國軍隊的實力遠不如日本人,但是中國軍隊所以能夠頑強抵抗予敵重創,漢陽兵工廠實在是功不可沒啊。漢陽兵工廠是中國幾代有識之士的心血結晶,是中國近代工業化的代表,也是戰後中國複興的希望所在,試想如果這些滯留武漢的工廠機器不能得以完整保存,數十萬熟練的技術工人和支撐民族科技教育大業的知識分子隊伍不能千方百計地轉移到後方,而是落入敵手,中國抗戰還有堅持到最後勝利的可能嗎?但是鄭廠長告訴委員長說,如果要把這座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撤離武漢,至少需要動用一千條大型機器船,三萬節火車皮和數目龐大的汽車運輸隊。
陳誠插言道:武漢地區還有多家重要工廠,如製幣廠、煉鋼廠、發電廠、飛機修理廠、造船廠等等,加上大大小小的私人工廠,總計有千餘座,還有數百所學校以及百萬難民等待撤退。
這個龐大數字好像一副千斤重擔,令領袖的麵部表情起了明顯變化。他皺起眉頭來,咬緊牙關,仿佛不堪重負,臉上烏雲密布就像要下雨一樣,把軍工專家嚇出一頭冷汗來。雖然他彙報的都是實情,但是明擺著是給委員長出難題,他就是把中國所有的機器船和火車皮都調到武漢來也沒有那麼多啊!
車隊返回官邸時發生一個小插曲,一群東北來的流亡學生不知怎麼得知蔣介石視察兵工廠的消息,中途攔住車隊請願。開路的武裝警衛欲驅散學生,被蔣介石製止了。他走下汽車,親自與流亡學生對話,好言勸撫,肯定學生的愛國熱情,勉勵他們好好念書,學好本領為國家服務。當車隊再次開動起來,委員長對戴笠大發雷霆:連學生都知道我的行蹤,漢奸不早就給日本人通風報信了嗎?……你的人幹什麼去了?一群飯桶!
6
戒備森嚴的最高軍事會議在武昌緊急召開。
武昌大本營全稱“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下轄各大總部和各軍、兵種,為軍隊常設領導機關。最高軍事會議為大本營最高決策機構,通常隻有麵臨國家重大危機時才由軍委會建議召開。“七七事變”以來,最高軍事會議隻在1937年的廬山召開過一次,會議通過的綱領內容為對日開戰。
這天出席會議的人不僅有威震四方的各路統帥和抗戰名將,比如中央軍委會副委員長和資深委員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程潛、陳紹寬、李濟深等等,還有來自各總部各戰區各軍兵種的高級將領數十人,可謂戰將雲集。但是會議尚未開始,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大人物卻不請自到,硬要闖進會場來見蔣介石。
他就是國民黨副總裁兼國民議會議長汪精衛。
汪精衛並不擔任軍職,一般也不參加軍事會議,但是因為他是位高權重的第二號人物,所以門崗和衛士都不敢貿然阻攔。他一改平時西服革履風度翩翩的形象,換了一身灰布長衫,腳蹬淺口布鞋,看上去像個大義凜然的布衣鬥士。他身後緊隨一群國民黨議員,甚至還有幾名新聞記者,大有興師問罪之意,令蔣介石不得不親自趕出門來迎接。
當初孫中山以三民主義建黨,意在開創民主政治的先河,孰料卻因此埋下黨內派係鬥爭的禍根。抗戰初期最令蔣介石頭疼的對手有兩個,文官是素有“天下第一說客”之稱的國民黨三朝元老汪精衛,他以玩弄陰謀詭計和口才出眾著稱;武將則是被稱作“馮大炮”的西北軍首領馮玉祥,此人性格直率,天不怕地不怕,敢於直言犯上,常常令蔣介石下不了台。汪精衛見麵第一句話就是:國父以三民主義為立國之本,鄙人請教蔣先生,何謂三民主義?
蔣介石故作驚訝地說:啊呀呀汪先生,我們大家都是國父教導的弟子,各位有什麼話中正當洗耳恭聽啊。
不料一個國民黨議員搶上前來,撲通一聲當場跪下,嚇了蔣介石一跳。這位德高望重的議員無論年齡、資曆都堪稱黨內元老,所以這一跪著實將了蔣介石一軍,要是傳到外麵去更是一條令他難堪的新聞。幸好聞訊趕來一大群人,有張群、何應欽、陳布雷、錢大鈞等等,七手八腳把議員攙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