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冤(1 / 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龐大的秦帝國,隨後他以舉國之力開始了三項巨大的建築工程:長城、始皇陵與阿房宮。阿房宮被稱為“天下第一宮”,它的規模甚至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壯觀。但是,兩千多年後,人們仍然感歎於秦長城的雄偉和始皇陵的肅殺時,阿房宮卻因為戰火的焚毀,過早地離開了人們的視野。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國都鹹陽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隻建成一座前殿。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可見阿房宮確為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

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看到阿房宮如此奢華,聯想到秦王朝殘暴的統治,不由得恨由心生,一怒之下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杜牧在《阿房宮賦》裏曾經這樣感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意思是說楚人項羽的一把火,令阿房宮化為焦土。人們似乎對項羽火燒阿房宮的事情深信不疑。

這千百年來一直流傳的說法,令許多人信以為真。但是在阿房宮建造二千多年後的今天,考古學家卻提出:阿房宮根本沒有建成,也沒有被火燒。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經過一年多的勘探和試掘,發現阿房宮前殿的夯土台基上沒有火燒過的痕跡,也沒有見到秦代宮殿建築中必有的瓦當及瓦當殘塊。阿房宮隊負責人、中國社會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員稱,考古隊經過細致的考古發現,沒有傳說中的阿房宮,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也遭到否定。

項羽火燒阿房宮是千百年來一直流傳的說法,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也將阿房宮的突然消失歸咎於項羽,但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能完全是詩人的一種臆想。通過考古發掘,專家在阿房宮前殿遺址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通過考古工作,發現項羽當年燒的隻是秦鹹陽宮的建築,而不是阿房宮。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指的應該是秦鹹陽宮而非阿房宮。

傳說中的阿房宮遺址就是後來人們看到的前殿遺址,這在古文獻中記載頗多,但從發掘來看,阿房宮的前殿其實隻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築,其他工程尚未動工。考古工作中,專家既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中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瓦當,也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的遺跡,如牆、殿址、壁柱、明柱、柱礎石及廊道和散水及窖穴、排水設施等。於是專家們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阿房宮隻建成了有東、西、北三麵牆的夯土台基,三麵牆所圍範圍內並沒有秦宮殿建築,因此,阿房宮當時並沒有建成。

為了印證考古發掘得出的結果,專家再次考證了曆史典籍。當初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宮的時間是公元前212年,但在公元前209年,他就突然病死在了出巡的途中。在這之前,阿房宮和秦始皇陵是同時進行的兩大工程,為了盡快安葬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不決定停止阿房宮的工程,搶建秦始皇陵。從秦始皇計劃修建阿房宮那天算起,阿房宮前殿的工程總共曆時不到四年。這座巨大的宮殿,在短短的幾年是很難完成的。

而且,關於項羽火燒阿房宮、火三月不滅的說法,秦漢時期的文獻資料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可能是後人對古文獻的錯誤理解。《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羽在鹹陽屠殺民眾,“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這裏所說火燒秦朝宮室的地點在鹹陽。《史記》中其他各篇更明確地說火燒秦朝宮殿的地點是鹹陽。《史記·高祖本紀》說項羽“屠燒鹹陽秦宮室”,《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說項羽“遂屠鹹陽,燒其宮室”。鹹陽是秦朝首都,所燒毀的也是首都宮殿,根本不是秦朝時代地處渭水之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宮。

不過也有專家說,在現有地方沒有發掘出阿房宮,並不能說明就沒有阿房宮,或者阿房宮沒有建成,可能隻是前殿沒有建成而已,也可能是建在了別的地方。

不管阿房宮有沒有最後落成,都已經隨時間的流逝而湮沒在曆史之中,但阿房宮留給我們的無盡的想象和震撼,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