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設想,對方經理根本沒有提過。在之前溝通的郵件中,對方已經明確決定展台要搭建在廚房用具區附近的區域,所以他們今天才特地過來了解一下場地情況。
路鋆笑了,問:“如果真的要在這裏做,那堵塞通道的問題,要怎麼解決呢?”
年輕的助理被這樣發問,略顯窘迫,半開玩笑地說著自己的想法:“其實,我之前也想過,可不可以做不一樣的展台……因為我們之前的每一次活動,不管是產品銷售還是別的,展台一般都默認搭成方形,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固有的思維模式。但這一次,是不是可以做成圓形呢?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繞著展台慢慢欣賞,兩邊的貨架其實也可以靈活調整一下,騰出空間之餘,或許也能減輕一些出入口的人群壓力。當然,這隻是我個人的想法,可能有點不太實際了。”
“沒什麼不實際的,”路鋆認可道:“冷凍區和廚房用具那一塊,氣氛比較壓抑,位置又太靠裏麵,不適合搭建展台,這裏比較好。”
等到對方經理過來之後,路鋆把活動的策劃方案和場地的問題和對方一一說明。方案通過,場地也成功換到了更靠近出入口的區域。
臨走的時候,小助理特地送他們下樓到大堂打車,路鋆上車前笑說:“那我們就活動上見了。”
大概是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認真的考慮,最後還被采納了,年輕的助理也笑著。
“嗯,到時候見。”
有想法又肯努力的年輕人,不愁遇不到伯樂。
在這之前餘洋沒想過跳槽,更沒想從市場轉行去做公關,但之後的種種機緣巧合,都像是一隻無形的手,推著他往那個方向走。
活動前的這一個月,通過網絡互動的營銷方式,征集了許多攝影專題,其中有專業美食評論家的作品,也有普通市民對自己精彩生活的點滴記錄。在這些照片中,最後將評選出最美的一百張,在這家旗艦店超市的中央展台展出。而活動當天,除了攝影展覽之外,還邀請到了著名美食評論家和養生專家來做品味美食以及健康|生活的專題,到場的電視和平媒也為數不少,活動當天還有兩場對於KOL(意見領袖)的專題訪問。
當天一早,路鋆和組裏的同事當場,就先和客戶方的負責人溝通活動安排。他看到那個叫餘洋的助理在展台附近忙得不亦樂乎,仔細得就連周圍一圈花盆之間的間距都反複地看。
下午五點,最後的采訪環節順利結束。一部分同事和客戶方的工作人員要留下來清場,路鋆剛準備要走,就看到有同事提著一個黑包趕上來。
“這是哪個記者的?”他接過東西來看,攝影包裏躺著一支長鏡頭,應該是媒體留下來的,幸好器材上貼著有雜誌社的標簽。
“是壹周的。今天的媒體簽到表呢?拿出來找一下。我記得他們今天過來的攝影姓王,打電話讓他們的人回來取。”
“好的。”
“要是來不及,就把東西留客戶這兒,到時候讓媒體直接找他們的人要。”路鋆看到餘洋還在展台那兒收拾,就跟身邊的同事交代,“可以給他們助理,姓餘,就展台後麵的那個。”
路鋆沒搞明白最後這支鏡頭怎麼還是陰差陽錯地被同事帶回了自己公司,更不明白為什麼幾天後來公司取鏡頭的人,竟然不是壹周那個姓王的攝影,而是孟煥之。
這天中午,路鋆剛剛和同事在公司附近吃過飯。當電梯打開的那一瞬間,他看到那個熟悉的背景正在和前台交涉。那人不知道撿到鏡頭的是誰,所以就報了路鋆的名字。
“路經理現在不在,要不您在旁邊等一下?”
“什麼事?”話自然而然就問出口了。
“哦路經理,壹周的記者找你,說是來拿上次活動忘記的器材。”
然後,他看到孟煥之淡淡地轉過頭來,這個動作像是被放慢了十幾倍。
原來他還是理著和以前一樣的發型,簡單直接的平頭,和所有搞攝影的人一樣,穿得自然隨性。他還是不怎麼愛笑,就算是這樣故人重逢的場景,也依舊是板著臉,看不出什麼喜怒。
反而是路鋆先笑了,就像對待每一位訪客一樣彬彬有禮,“你好,來拿鏡頭是嗎?東西在我同事那裏,稍等啊。”
然後,他看到孟煥之的臉不知道為什麼,變得更難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