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中國戰略突圍的主要對策(1 / 3)

(一)以增進國家安全為基本目標,重塑世界新秩序

中國的戰略突圍對策需要與未來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機結合起來。

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格局中,中國的戰略突圍必然伴隨著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的突圍戰略需要與未來新的世界格局的建設結合起來,打造一個有利於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和諧的世界環境。因此,在構思和籌劃中國的戰略突圍方案之前,首先需要思考以下問題。未來怎樣的世界格局才有利於中國的生存和發展?中國戰略突圍的各種對策應該如何與建設有利於中國的世界格局結合起來?為此,中國對世界必須要有自己的願景、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追求,以及對應的責任。在此基礎上,方可製定中國的國家戰略和突圍方案,並為其實現而努力。

世界總體格局基本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多極世界、單極世界、兩極世界和三極世界。

多極的世界往往是一個不穩定的世界。“二戰”之前的世界格局屬於“多極世界”。

兩極的世界是可製衡的、可平衡的世界。“二戰”之後到蘇聯解體之前,世界格局屬於“兩極世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快速工業化和朝鮮戰爭的勝利,離不開當時特殊的有利的“兩極化的世界格局”。如果當時沒有蘇聯的支持,新中國初期的快速工業化和打贏朝鮮戰爭都是不可想象的。

單極的世界是一個缺乏公平、正義、和平保障的世界。當今世界就是一個由美國霸權主宰的單極世界。可以設想一下,在當今單極化的世界格局下,如果再次發生美國及其盟國侵略朝鮮的戰爭,中國是否有膽量再次參與這場戰爭?中國是否能夠打贏這場戰爭?答案無疑是沒有膽量,也沒有能力贏得戰爭。美國和韓國顯然看清楚了這一世界格局下新的朝鮮半島趨勢,於是,美國開始將航母戰鬥群開進黃海,李明博公開將統一朝鮮半島提到議事日程。可以預見,美國從中東和阿富汗戰場收回鐵拳之後,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朝鮮半島和中國。

三足鼎立的三級世界(或稱之為“三級鼎立的世界”)往往屬於平衡、和諧、穩定的世界格局。理想的三足鼎立的三級化的世界格局是歐盟脫離美國,形成獨立於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共同體,從而構成世界的一級;中俄之間形成經濟、軍事、外交的同盟,從而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有效力量;美日韓仍然以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同盟而存在,但受到中、俄、朝以及歐盟的牽製,使其無法在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為所欲為。

歐盟存在脫離美國而獨立的趨勢,但在短期內不會成為現實。為了打造一個有利於中國生存和發展,同時也有利於其他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新的世界格局,中國的現實任務是應與俄羅斯建立起經濟、軍事和外交的同盟,改變單極的世界格局,形成兩極的世界新格局。

通過與俄羅斯的結盟,使中俄兩國可以同時突破美國“魔鬼三角陣”的圍剿,改變中俄遭遇美國“魔鬼三角陣”各個擊破的命運;中俄在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的結盟可以徹底打破目前單極世界的格局,形成可製衡、可平衡的兩極世界;中俄兩國版圖相連橫跨歐亞大陸,經濟和軍事的互補性強,中俄結盟可以成為維護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力量。同時,中俄在經濟、軍事和外交等領域的結盟能夠有效削弱美國的霸主地位,進一步削弱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削弱美國在主要商品市場的全球定價能力,從而加速歐盟和歐元脫離美國和美元,使兩極世界向三級世界發展。因此,中國的戰略突圍目標應該從重建兩極世界,改變單極世界開始,並逐步推進三級世界的形成。

通過中俄的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的結盟,增強中國的硬實力。中俄結盟本身就可以極大增強雙方的硬實力,從而可以有效地突破美國“魔鬼三角陣”的圍剿。

麵對美國長期打造的“魔鬼三角陣”,中俄兩國的領導人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強大無比的美國尚且需要歐洲、日本和韓國等盟國,難道並不強大的中俄可以不需要相互依靠、相互結盟而獨立有尊嚴地生存嗎?因此,中俄結盟是全球戰略格局演變和中俄兩國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俄同盟可以為中俄兩國打開巨大的戰略空間。首先中俄兩國可以聯合起來參與中東事務,開展與中東國家的戰略合作,而中俄同盟的強大吸引力同樣能夠加大中東一些國家“脫美”的速度,增加中俄同盟之外的衛星國數量;其次中俄同盟可以為中國爭取到巨大的戰略後援,可以大大提高中國處理東北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各類問題的實力,而南海困局則可以輕鬆解決,不戰而勝(隻有戰無不勝,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應該通過全球戰略格局設計並主導全球大格局建設來化解四處狼煙的困境。隻有重視大戰略和大格局的建設,才能達到“以無事取天下”的治理境界。

中俄軍事聯盟可以有效地化解目前的南海危機。受限於中國遠距離軍事投射能力不足,越南、菲律賓等國家聯合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加速蠶食瓜分我國南海。在此關鍵時刻,中國應該積極主動地與俄羅斯結盟,至少要盡快積極主動地向俄方表達軍事、經濟、國際政治等領域結成戰略同盟的意願。中俄結盟可以有效化解南海危機的原因在於:①美國最擔心中俄結盟,美國高層視中俄結盟為最大的戰略敗局,中方完全掌握把美國置於國際戰略敗局的主動權,中俄結盟的態度就可以大大減輕美國在南海和彙率等領域給予中國的壓力,而中俄一旦結盟,中國的南海危機和中國的貨幣危機即可迎刃而解;②中俄結盟可以有效牽製日本南下南海的力量;③中俄結盟可以減少俄羅斯向越南、印度等國提供先進武器的數量;④中俄結盟之後,中國可以提出向俄羅斯租用或購買海上作戰平台的要求,快速進入南海;⑤中俄軍事同盟可以在中國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打擊第三方力量。

中俄結盟的全球戰略意義還在於可以為伊朗、朝鮮,以及其他受美國及其盟國壓迫的國家提供安全保障,會使這些國家加速加入到中俄的陣營中來,從而進一步壯大中俄陣營,最終將加強中國和俄羅斯的國際保障能力。

與其把外彙儲備用於購買美債和歐債,不如把錢用於與俄羅斯結盟,用於打造中國的“國際硬實力”,用於購買俄羅斯的航母戰鬥群,用於保衛南海,用於打造中國的國際安全網。

(二)堅持正確的工業化道路和國防現代化道路,增強中國國際競爭的硬實力

中國的國家硬實力是由中國的工業化模式以及工業製造體係的國防轉化能力決定的。正確的工業化模式應該滿足以下標準。

(1)每一個產業的龍頭企業由本國資本控製,本國資本控製著產業鏈的主要環節,並擁有產業發展的主導權,產業發展的主導權不受外資控製。

(2)本國裝備工業可以提供各個產業部門開展工業化生產所需要的核心裝備和核心技術,這些核心裝備和核心技術不受外國政府和企業的控製。

(3)本國所有的工業部門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機構以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能力。

(4)本國產業部門的主要企業擁有國際和國內各類原材料采購的定價權和產品銷售的定價權,他們牢牢控製著國際和國內的各層次流通渠道,各種流通渠道和商品定價權沒有被海外資本所控製。

(5)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創造的財富以利潤、工資、利息和稅收的形式主要由本國資本、勞動者、金融機構和政府擁有,而不是由海外資本和海外組織所擁有。

(6)本國資本控製的工業企業具有良好的國防裝備生產的轉換能力,國防工業實力強大。

(7)金融監管部門、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可以為國家實行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持,而不是急於通過設立A股國際板、QDII等方式輸出國內居民儲蓄而為境外企業提供資本支持。

(8)探索並形成一個完善的、紮根於民族傳統又具備現代先進性的企業管理模式和企業組織體係,可以有效地保障企業實體的持續發展。繼英國之後,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國的工業化都是結合了自己的民族傳統並吸收了工業化國家的先進企業製度,而形成了自身獨特的企業管理模式和企業組織模式,最終完成了可自主、可持續的工業化。

工業化或工業現代化不是簡單膚淺地追求所謂的開發區化、GDP化、城鎮化、城市化、貨幣化或金融深化,等等。如果工業化不能轉化為國家的硬實力,不能形成國際舞台上的鐵拳,那麼所謂的工業化無非是一場製造虛假繁榮,並引來殺身之禍的泡沫化。

總之,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需要科學的選擇標準和行動綱領,必須能夠從根本上增強國家競爭的硬實力。

(三)旗幟鮮明地發展國家資本,鼓勵和扶持民營資本,節製甚至限製海外資本

中國經濟領域的改革是從關停並轉、改製變賣國有企業開始的。隨著國有企業的資產和人才的流失,一批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因此,在經濟改革的初期,出現了大批的經營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差,但經營靈活的中小型企業。對照西方經濟發展史可以發現,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從發展自由資本開始的。根據經濟發展的規律,自由資本需要在市場保護的環境下曆經50~100年的發展才能過渡到壟斷資本階段。但是,中國推行的經濟開放政策並沒有給本國民族資本的發展留下發育時間和市場空間。

改革,發展了本國自由資本;但是,開放,引進了國際壟斷資本。於是,本土自由資本與國際壟斷資本在中國境內展開了完全不對稱甚至不平等的競爭。這是一場發生在經濟領域的類似於義和團與洋槍隊的不對稱戰爭。海外壟斷資本憑借百年的資本積累、技術積累、韜略積累,迅速地控製了中國大部分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搶占了中國的本土市場,封殺了自由資本升級的空間。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史看,先期發展起來的英國資本並沒有成功擠占後起的法國、德國的本土資本的發展空間,歐洲的壟斷資本並沒有成功封殺美日韓的本土資本發展空間,但是,英法德美日韓各國的壟斷資本卻成功地封殺了中國本土自由資本向壟斷資本升級的市場空間。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長遠角度看,這不能不說是一場經濟發展的悲劇,但是,這是在“改革+開放”這一發展模式下的必然結果。(先)改革是真理,(後)開放也是真理,但是,“改革+開放”就是謬誤了。哪個國家是依靠所謂的“改革+開放”模式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改革+開放”模式可以稱為“現階段的中國特色”,但不能稱為“可持續的中國道路”。

加拿大華僑馬耀邦先生指出:“中國的鄰國日本和韓國由於對本國工業實施保護,限製外來投資,從而都擁有世界級公司和許多全球商標。為此,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認定,中國之所以缺乏世界級公司,歸因於其擁護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自由貿易和履行了入世協議的苛刻條件……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鑒於中國公司在華盛頓收購美國企業遭遇到強大阻力,中國商務部部長依然呼籲進一步開放。與大多數中國決策者一樣,這位部長可悲地忽略了一個無法辯駁的事實:當今擁有大量跨國公司和全球商標的世界經濟強國都是通過貿易保護製度保護其本國新興工業,從而成功並致富的。”

中國的自由資本無法完成向壟斷資本的自然過渡,也就無法主導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同時,為了避免海外資本控製中國經濟,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增強國家硬實力,因此,發展和壯大國家資本,由國家資本主導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成為唯一現實的選擇。這既是現實的選擇,也是曆史的選擇。在現有的經濟格局之下,發展國家資本並使之主導產業升級,主導經濟發展合乎經濟規律。近年來,國家資本主導的各類現代企業的迅速發展,表明了如下事實,國家資本是唯一具備與跨國壟斷資本競爭的經濟力量(可以預見,中國國家資本必將成為美國政府和議會重點圍剿的對象)。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是“海外壟斷資本主導”模式,也不可能是“國內自由資本主導”模式,隻能是“國家資本主導”模式。國家資本需要支持和扶持國內自由資本的發展壯大,同時,國家資本必須製約海外壟斷資本的滲透與控製。需要在戰略角度明確的是:國家資本是增強中國國家硬實力的資本力量和資本主體。

(四)以符合規律的經濟政策和組織模式發展農業,發展農村,發展農民,夯實中國發展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離開“三農”的健康發展,就沒有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中國的硬實力,就沒有中國社會的穩定。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