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有一種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傳統人生觀念,即讀書是為了做官,要做官就必須讀書,做了官,金錢、美女自然也就隨之而來。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這個道理。盡管那些當官的人功名有大有小、地位有高有低,但他們一般都受過嚴格的封建教育。
為了適應各種做官的環境和條件,他們對所謂的“經國濟世”之術的鑽研頗深,他們的知識麵是比較廣的。
正因為如此,他們今天可以做文官,明天可以做武官;今天可以搞經濟,明天可以管教育。封建士大夫的身影始終伴隨著他們的政治生涯,一般著名的官吏都未完全拋棄做學問這一門工夫。就晚清一“中興名臣”來說,胡林翼、羅澤南、王鑫、劉長佑、彭玉麟等人,既在從政、從軍方麵多有建樹,也在學術方麵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績。與此相對應,這些人涉世頗深,對世事看得比較透徹,深知個人之功名和家庭之興盛得來實在不容易,生怕子孫後代在複雜險惡的社會環境中招致傾覆之災,因而對於家庭教育的問題一般都看得很重,留下了許多情深意切的訓導之言,諸如要求子孫後代刻苦學習、安分知足、節儉持家、孝順父母和友愛兄長、謹慎處世、善養身心等等。
這其中雖然包含有若幹消極落後的東西,但也間接或直接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從多方麵逐漸形成的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謙虛謹慎、團結友愛、淡泊名利等可貴精神。
收入本書的還有中國古代各個曆史時期有代表性的著名學者的家教文字,體現了他們作為封建社會的有識之士,試圖告誡其子孫後代盡力遵守封建社會的各項道德規範,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掌握治國馭民之術,不致在險惡的社會環境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招致覆亡之災的良苦用心。
在這些名儒中不乏某一時代的憂國憂民之士,他們的家訓文字同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麵,他們都是封建文化的維護者,其家訓內容又難免有不少消極落後的成分,這是需要加以剔除的。
為了適應一般讀者閱讀理解,我們不僅對原文加以標點、注釋、翻譯,而且作了簡明扼要的提示和評析。今天,我們借鑒並吸收這類有用的成分則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出於這樣一個目的,我們編著了這部《名臣名儒家訓》。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所講的名臣不包括宰相一類人(另有專輯《帝王將相家訓》出版),同時就名臣家訓本身而言,選擇的標準主要依據兩個方麵:一是緊扣名臣這個主題,即看他們做官的政績如何,聲望如何,而不是單純看他們的職位是否顯赫;二是根據家訓內容的重要性,並非知識的文字多寡。
譬如書中選錄的彭玉麟家訓較多,就在於它反映的內容較豐富。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重視曆史知識的學習,重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的有機結合,我以為,史學大眾化、普及化,中國傳統文化大眾化、普及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做專深學問與做學術普及工作是不矛盾的,相反,要真正做到平淡中見高雅,通俗中見專深是不容易的。作為一名學者,特別是史學工作者,做專深學問,做書齋式的學問固然重要,但更應該在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驅使下將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動力,更應該做到古為今用,更應該把眼光投向現實生活,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有必要從久遠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某些可資今人借鑒吸收的有益成分。
本書得以修訂增補再版,在這裏要感謝重慶出版社的諸多幫助和一直關心支持這項工作的諸多朋友。在此,我還要照例說明是,由於我們學識有限,書中錯誤難免,衷心歡迎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成曉軍
2008年5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