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自尋死路(1 / 3)

小型武裝機甲最開始是由外骨骼裝甲發展而來,大部分都是作為後勤輔助使用,在正麵戰場上的運用極其有限。

而後隨著技術發展,小型機才逐步登上正麵戰場的舞台,但也遠遠談不上主力。

相比於純粹的步兵用外骨骼裝甲,小型機更大的體型,在戰場上也就意味更多的受攻擊麵積。

但受限於機體本身的大小,略顯單薄的裝甲卻無法為駕駛者,提供足夠應對密集火力連續打擊的防護能力,這一缺點在很多時候足以致命。

同樣受限於機體本身的大小,小型機在動力、機動性、重火力等各方麵,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缺陷。

比如在機甲戰中非常重要的機動性方麵,小型機由於內部空間不足,無法使用整體緩衝式駕駛艙,導致小型機在運動和戰鬥過程中,會有部分震蕩波傳導至駕駛者身上。

如此一來,受限於駕駛者的身體素質以及人類本身的極限,即使機甲本身的動力跟得上,小型機也不太可能做出超出人類極限太多的戰術動作。

可以說小型機始終還停留在“裝甲時代”,而不是真正進入“機甲時代”,真正進入“機甲時代”的,要從五米以上的中型武裝機甲開始算起。

因為從中型武裝機甲開始,巨大的機體和強勁的動力,已經足以掛載防禦力極其強大的複合裝甲,再加上內部空間夠大,開始使用整體緩衝式駕駛艙,將駕駛者保護在機甲最中心,為其提供極高強度的防護。

在中型武裝機甲麵前,常規的遠程火力已經不夠看了,這也是為什麼光輝時代的人類,在掌握能量技術之後,新一代的武裝機甲幾乎都是以近戰為主。

這也造成了主力機甲之間的戰鬥,一般很難出現那種瞬間分出生死的情況,因為攻擊力的提升落後於防禦力的提升。

除非出現某些特殊情況,或者雙方戰鬥力相差十分巨大,否則即使一方稍弱,也往往要打上十幾個回合才能分出勝負,這還算是時間比較短的,打得昏天黑地日月無光的持久戰也不是沒有。

就比如現在王二所看到的,明明和對手同為中型機,還是以一對二的神鷹鬥士,在場麵上卻絲毫不落下風。

雙方打得你來我往有聲有色,如果沒有外部力量介入的話,一時半會兒怕是很難分出勝負了。

而另一邊小型機之間的戰鬥看上去就殘酷得多,王二幾乎是從頭到尾,目睹了這場最終讓他流下眼淚的,短暫卻無比壯烈的戰鬥。

七台“灰烏鴉”之間明顯是有些默契的,哪怕戰場上的指揮係統都已經癱瘓,但憑借著彼此間的默契和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仍然在發現前進的路線上突然出現三台“自由信徒”後,第一時間作出了常規應對中的最佳反應。

其中四台“灰烏鴉”徑直迎著三台“自由信徒”而去,在放慢速度——緩衝後坐力減少震蕩波的傳導,以保護機甲內脆弱的人體,這是小型機的先天不足,附帶提高一點射擊精度——的同時用轟鳴的機炮編織出一張交叉的火力網,阻止對方去攔截自己的隊友。

而剩下的三台“灰烏鴉”,則將速度提升至各自駕駛者所能承受的極限,同時在加速的瞬間,機甲腿部的第二段反關節變向裝置動力全開,依靠“灰烏鴉”在同級別機甲中,更為優秀的高速變向能力,稍稍調整前進方向。

他們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爭取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距離,在避開“自由信徒”的同時,盡快趕到前方,以幫助桃子兄弟扭轉被神鷹鬥士壓製的不利局麵。

從王二的位置俯瞰過去,這三台“灰烏鴉”就像一條高速劃過的直線,想要擦著以此刻被另外四台“灰烏鴉”火力壓製住,自顧不暇的三台“自由信徒”為支點組成的圓,以此方式來最快的通過這片戰區,好去襲擊正在與桃子兄弟貼身肉搏的神鷹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