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裏,老子十分推崇“上善若水”,因為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老子還在《道德經》中指出了“不爭”所產生的理想效果——“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教人效法水之“不爭”,並非教人無動於衷、無所作為,而是教人要法“道”之自然,有所作為。譬如,老子教誨說:“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意思是說,在心境方麵,我們要善於保持深沉寧靜的狀態;在與人結交方麵,我們要善於保持友好、仁愛之道,而不求報答;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我們要善於恪守信用;在處事方麵,我們要善於發揮所長;在行動方麵,我們要善於隨順天時、把握時機、合乎時宜。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做到了“利物”、“處下”、“柔弱”,那麼他也就做到了“不爭”,也就達到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在職場中,“無為不爭”才是一種真正的大智慧。
案例一
章女士今年43歲,她大學學的是中文,因為英語水平突出,畢業後便開始從事編譯工作,如今她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工作了20年。當初,她的英語水平在公司裏可謂出類拔萃,但凡有重要資料的翻譯工作,她都是第一人選,深受領導的器重。所以,雖然期間有多次跳槽的機會,她都放棄了。後來,公司裏不斷有新人進來,其中不乏外語學院的碩士畢業生,章女士明顯感到自己的位置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些公司裏的外事工作,她不再是唯一的人選,有好幾次都被兩個新手取而代之;一些重要的編譯工作,也都以新人為主。章女士很苦惱,她試圖更加努力地工作,也試圖再充電,無奈總覺得有點力不從心,於是她不再覺得每天上班是快樂的事了。
案例二
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名校的李先生,剛到新單位工作時,為了突顯自己的能力,不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還處處設法去幫助同事。可是,他漸漸發現,同事們個個都開始疏遠他,部門主管也時常刁難他,這讓他感覺壓力很大,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聽到同事們背後的“議論”,李先生才意識到,自己在他們的眼裏,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看似幫助同事,實則是在為自己的功勞簿上添功”。
爭強好勝的人,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敵視,在職場中尤其如此。無為不爭,無疑是一種大智慧。太急於顯露自己的才能和實力,盼望盡快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刮目相看,表現得急於求成,是很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做,不僅會給人留下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會使你過早地成為別人的競爭對手,倘若你沒有厚積薄發的底牌,一旦成為強弩之末,那隻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場外。
從上麵的例子不難看出,職場中有很多人都認為,在工作中一定要突顯自己的能力,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穩住自己的位置。因此,他們在工作中處處爭強好勝,而且總愛把別人比下去,把自己的能耐表現出來。但他們沒有想到,過猶不及,處處爭強好勝,隻能引起同事的反感,同時也給自己平添了很大的壓力。
爭強好勝的人,往往過得不快樂,因為他們忘了保持一顆平常心。職場競爭變幻莫測,並不是你夠聰明、夠努力,就一定能獲得成功的。當我們無法順利實現自己的目標時,就可能會與同事之間發生不快,甚至是惡性的競爭。職場中的這種不良競爭,容易使我們產生一係列的消極心理,如逆反、壓抑、憤怒、怨恨等。而自己也會感到身心疲憊,並采用各種的方法來壓抑自己,把憤怒、焦慮的情緒埋在心底,而表麵表現出正常的情緒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危害自己的身體健康。因此,身在職場,我們要培養一種“不爭心”,這也是給自己減壓的最好辦法。
這裏所說的“不爭”,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要有原則地把欲望控製在“知足”的範圍之內,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實際資源,正確地定位自己。同時要切忌和同事攀比職位、薪水等,要在競爭中培養欣賞別人的氣度,保持心理的穩定,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隻看到自身的優點是不夠的,還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找出自己的不足,並盡可能地彌補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工作在職場中本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情,最可怕的不是別人為難你,而是你自己為難自己。同事之間各有長短,如果在所有的方麵你都要爭第一,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比,必然會比得垂頭喪氣、信心全無,這樣你又怎麼能快樂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