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的刀鐔無論價值、流通性還是藝術性,在刀裝各配件中均居首位。鐔雖然屬於日本刀的配件,但是在收藏領域中卻是獨立的。換言之,鐔與刀是兩個各自獨立的藝術品門類。刀的創作由於受到實用性的限製,因此供作者創作發揮的空間極為有限,如同我國的篆刻藝術。而鐔在手掌大小的空間裏,蘊含了如宇宙般浩瀚的想象空間,其創作領域綜合了與我國國畫的水墨、工筆、寫意等繪畫類似的創作思路,結合金屬的鑲嵌工藝,成就了獨特的刀鐔藝術。
如果說日本刀是武士的行頭,那麼鐔就相當於武士的臉麵。武士行走在路上,與之迎麵相遇者首先看到的就是其佩刀上的鐔。鐔的藝術品位代表著武士的格調與修養,因此製作鐔的工匠莫不竭盡所能將鐔的藝術創意發揮到極致。鐔可以說是刀裝的靈魂,也是世界刀劍文化中日本獨有的藝術門類。
鐔之選材
一枚鐔的藝術價值高低,鑒別標準不外材料的選擇,設計風格是否具有巧思創意,構圖與空間分配是否恰當,施工技術精練與否,是否名工所作,曆經數百年後保存狀態等。
一般鐔以鐵或銅合金為材料。鐵鐔必須經過嚴格冶煉以保證鐵質精純,其表麵在歲月侵蝕中會產生烏亮薄黑且光滑的氧化層,但撫之不著手。如若表麵附著有淡黃色、淡紅色浮鏽,且撫之沾手,則鐵質不佳,這樣的鐔非屬上品。以銅合金為材料的鐔,大多以銅、銀、鉛、錫、亞鉛等金屬依不同比例混合成不同顏色,其中光澤優雅,軟硬適中,方為上等合金選材。
銅鐔大部分為日本桃山時代以後的作品,大多采用鑲嵌與鎏金、錯金工藝,高低優劣的判斷相比鐵鐔更為直觀。鐵鐔存在於日本各時代,室町時代以前多屬實用性,樣式樸實,鐔工多由刀工或甲胄工兼任,大多采用鏤空工藝製作,即圖案以鏤空透雕完成。鐵鐔的陰刻、陽刻、透雕等工藝在日本江戶時代達到登峰造極。江戶時代鐵鐔的雕法與室町時代之前不同,室町時代雕法如前所述,江戶時代雕法則是在鐔地上留下所需圖樣,然後將多餘部分以鏤空透雕去除。
以價值而言,江戶時代銅鐔屬中價位。而鐵鐔的價格則呈兩極化,室町時代以前的優質鐵鐔多數價值高昂,作者大多不落款。質量較差、圖樣缺乏創意的近代鐵鐔則無人問津。
鐔之地
鐔地為鐔的主體材質,一般以鐵和銅為主。倍增藝術價值。鐔一般多為平麵素地,也有木材紋地、槌目地、石目地、魚子地等。不同鐔地搭配不同的主體圖案,鐔地雖非鐔之主角,但製作工藝也相當繁瑣,如木紋地,需將鐵精煉,去除雜質後經反複折疊鍛打,使其表麵形成似花卷橫切麵、肌理呈木材紋的樣子。又如魚子地,多數以赤銅(銅加上少量錫、鉛、金)為材料,呈黑紫色,又稱紫銅。其色彩深度與含金量成正比。製作時需在直徑為8厘米左右的黑紫地上敲出立體小圓球,呈漩渦狀規則排列,兩麵共計上萬顆小圓球,大小如鯽魚卵,故稱魚子地。
鐔之圖案
光是鐔地的製作就非常艱辛,更何況圖案設計與整體施工。刀鐔圖案設計與做工繁複細密,圖案題材依派別、地域(自然環境)、個人喜好而異,包括植物、動物、人物、昆蟲、風景、幾何圖形、文字、生活用品等,可謂包羅萬象。日本古代武士接受的是文武合一的教育,深受中國儒、道、佛家的影響,熟知中國的文化典故,因此用於刀鐔的圖案題材也包括中國三國人物、竹林七賢、狩獵等。鐔圖案的雕刻工藝包括高肉雕、毛雕、片切雕、肉合雕、鋤出雕、薄肉雕、透空雕等。鑲嵌工藝則包括平象嵌、線象嵌、布目象嵌、高肉象嵌、包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