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國平與河內隆平
兩人是兄弟,都是奈良縣刀匠,國平是無鑒查刀匠。隆平追隨兄長國平學習鍛刀,是新刀期(17世紀)知名刀匠河內守國助的嫡係,刀姿簡潔洗練,尤其刀莖的修飾異常規範,雕刻手法亦屬上乘,短刀作品更是刀味十足。
兼裕
九州刀匠,擅長製造雄壯霸氣、大切先刀姿、大波瀾紋的打刀,尤其專精臨摹新新刀期名家源清麿的作品。
日本刀常見疑問解析
1.何謂太刀、打刀?其如何區分?作用有何不同?
答:太刀為高階官員所佩帶,分儀仗用及實戰用兩種。儀仗用太刀佩帶於各種儀式、慶典以及晉見領導等場合;實戰用太刀主要於馬戰或指揮作戰用。打刀俗稱“武士刀”,用於地麵格鬥。從外形上區分,打刀刀形比太刀直。
2.日本短刀有脅差(中刀)及短刀之分,如何區別?作用有何不同?
答:脅差(中刀)刀刃長30~60厘米,屬攻擊型刀具,是長刀的輔助刀具,適用於狹窄空間。短刀一般為自衛用刀具,是身份的象征,身份較高的武士才佩帶。另外,因短刀靈巧利落,因此也適用於自裁。
3.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刀和古刀有何區別?
答:明治維新推行西化,軍刀刀裝也逐步向西方國家學習,但刀身一般仍保持日本傳統做法。古刀是以傳統工序製作,一些古刀經改造配上西式軍刀外裝攜往戰場。因此許多軍刀實際是古刀改裝後的化身。
4.日本古刀和中國古刀的製造工序有何不同?
答:二者鍛造工序與方法基本相同,但由於日本和中國用刀方式不同(日本雙手使刀,中國多數單手使刀)導致古刀造型設計有顯著差異。另外,中國偏向刀的功能性,對細節通常大而化之;而日本除重視刀的功能性外,對於各部分細節也頗為用心,製作極為嚴謹。
5.何為白鞘刀?
答:刀刃製作完畢後,配上樸木製成的素麵刀鞘,不上漆也不配護手即為白鞘刀。白鞘刀外表不亮麗,目的隻是用來保護刀刃,並非用來格鬥。同時鞘內壁也起到吸收刀鞘內的潮氣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刀片鏽蝕。
6.日本古刀劍研磨有哪些講究?
答:研磨與鍛造是兩門不同領域的專業工藝,古刀劍通常由刀匠造好刀刃後交給研磨師研磨,一把優質的好刀必須搭配優質的研磨工藝才能將刀刃的藝術創意及細部晶體結構表現出來。研磨工序種類上分為最上等研磨、上等研磨和一般研磨三類,由刀的質量及使用者的要求來選擇。最上等研磨需經14道工序,磨刀石由粗到細共8塊,磨完之後進行細部修飾,修飾材料包括稻草灰、鹿角粉、鋼棒、牛涎等奇特材料,而且還需調製秘方,對此外人就無從得知了。
7.古刀與現代刀價格上有何區別?
答:簡而言之,古刀價格呈兩極化,而現代刀走中間。被評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產等有名的古刀價格非常昂貴,而鍛造上留有嚴重瑕疵的古刀即使擁有數百年曆史價格也會一般。
現代刀雖價格不及高檔古刀,但藝術講究的程度有些甚至超過古刀,具體價格依據作者的名氣及作品的好壞而定。相對而言,現代刀藝術性高,價格透明,具升值潛力。
8.何為“铓子”?铓子大小在功能上有何差異?
答:铓子是刀身最常使用的部位,也是刀身最鋒利且最堅硬的部位。就造型與功能的關係而言,铓子大則鋒利,铓子小則堅硬,各有利弊,具體大小依人使刀習慣而選用。
9.日本刀為何有刃紋(水波紋)?
答:其實不隻日本刀有刃紋,中國上檔次的鐵製古刀劍也有刃紋,隻是日本刀刃紋在工序上更加精密,因此為人所知。
刃紋是刀身經熱處理(淬火)後形成的,刃紋最原始用意是增加刃口的硬度,而後演變成表現藝術的各種紋路。刃紋有直刃、彎刃、亂刃、濤瀾、蟹爪、三本杉、互之目、丁子等各種形態,每種形態各有藝術特質,但年代較遠的實戰刀選用直刃較多。
10.如何辨別刀莖銘文的真偽?
答:刀莖銘文辨別必須多看實物,多作比較,除了參考書籍上的銘文數據外,刀莖的鏽色以及真銘文與偽銘文的對照等都是累積一定經驗後才能鑒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