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健康手冊12(1 / 3)

第十一 章增強機體戰鬥力 人體的防禦設施

1.免疫係統

如果人體沒有抵禦病原菌入侵的能力,就無法生存。這得依靠我們自身的免疫係統,它既能抵禦外來入侵者,又可消滅“內奸”和潛伏入侵的敵人。

免疫係統主宰機體免疫功能,是構成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主體。它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三者各守其職,各盡所能。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髒、淋巴結、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闌尾等,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免疫分子有補體、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等。

免疫係統具有防禦功能、自我穩定功能和監視功能。如果這三大功能發揮正常,那麼人體就會安然無恙。但是,免疫係統有時也會發生冒失行動,出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事件,甚至發生“大水衝倒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的自我殘殺等悲慘情景。

人體還有一種心理免疫,其實質就是腦啡肽。人類隻要具有旺盛飽滿的精神狀態,腦啡肽的產量就高。它能促進調動免疫係統的積極性。所以,人類的精神狀態十分重要。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健康能夠戰勝疾病的根本,也是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基石。

2.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按照功能不同,又可分為中樞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樞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細胞發生分化成熟的場所,是免疫係統的“司令部”。例如,骨髓是B細胞成熟的場所;胸腺則是T細胞成熟的場所。如果由於某種因素破壞了中樞免疫器官,例如艾滋病病毒即可破壞免疫係統,其後果是不容樂觀的。

外周免疫器官是指T細胞和B細胞等定居和增殖的場所,是免疫係統的大本營,自始至終是戰鬥最激烈的前沿陣地。脾髒是外周免疫器官中最大的一個,它既是哨卡,又是調兵遣將的場所,同時還是製造各式“武器”的“兵工廠”。

外周免疫器官除了全身淋巴結、脾髒外,還有扁桃體、闌尾、腸淋巴結以及在呼吸和消化道黏膜下層的許多分散的淋巴結和彌散淋巴組織。尤其是淋巴係統,它就像網一樣密布全身,入侵者要想越過去,簡直比登天還難。

3.免疫細胞

免疫細胞是指所有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包括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以及粒細胞等。這些細胞雖小,但能量巨大,它們都是保家衛國的勇士。

免疫細胞就像解放戰爭時期的各種革命力量,既有野戰軍,也有地方部隊;既有邊防哨兵,又有通訊部隊。在這些浩浩蕩蕩的免疫大軍中,T細胞和B細胞是兩支主力大軍。

T細胞統領細胞免疫,B細胞統轄體液免疫。它們不但各自發揮威力,而且互相配合、英勇善戰,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立下了不朽功勳。

單核-巨噬細胞有的鎮守在人體組織內,有的巡邏於血液中,是一支多功能的“別動隊”。它既是“邊防哨兵”又屬於“通訊部隊”。它們一旦遇到了敵人,如各種病原微生物或者腫瘤細胞,就會迎頭痛擊,盡到“邊防哨兵”應盡的職責,而且把異物抗原信息等敵情轉告T細胞及B細胞,使這兩支主力大軍很快行動起來,以發揮其殲滅來敵的作用。

粒細胞是一支出色的“遊擊隊”,它依仗著兵多勢眾,行動方便的特點到處捕捉、吞噬和消化細菌等異物。一旦人體有細菌感染,人們就可能見到化膿的膿液,這是粒細胞抗擊病菌後兩敗俱傷的屍體,它具有視死如歸的氣概。

4.“五虎上將”

抗體是由B淋巴細胞分化成漿細胞產生的,能引起體液免疫應答,發揮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它也有對人體不利的一麵,如引起變態反應、自身免疫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等。

抗體的化學本質就是免疫球蛋白,它有5大類,即IgG、IgM、IgA、IgD和IgE。它們五弟兄像五虎上將一樣,各顯各的威風,在抗擊外敵入侵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IgG、IgM、IgA是抗感染的重要抗體,但各有特點。IgG在血液中含量高,占總量的70%~80%,分布在血管內外,能激活補體。它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是體液免疫的主要成分,大部分抗菌性、抗毒性、抗病毒性抗體均屬於IgG,故它是抗感染的主力軍。

IgM是五聚體的聚球蛋白,分子量最大,是高效能的抗體,主要存在於血管內,含量為IgG的1/10。而IgM產生最早,在胎兒出生前便產生了,也是感染早期出現的抗體。

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兩類。前者存在於血液中,含量僅次於IgG;後者存在於呼吸道和消化道等處的分泌液中,是局部抗感染的主力軍,具有抗細菌、抗病毒的雙重作用。

IgD含量極少,功能尚不清楚。IgE含量甚少,主要參與Ⅰ型速發型超敏反應。當身體免疫力受到損害時,這五兄弟都有變化。所以,可通過檢驗來了解身體抗病能力如何。

人體產生抗體的組織器官主要是脾髒和淋巴結。抗體產生後大量分布到血液、淋巴液、組織液中;眼淚、唾液、腸液、呼吸道分泌液中也含有抗體。

抗體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溶解細菌、殺傷細菌、中和細菌產生的毒素、中和病毒。例如,霍亂病患者愈後或預防接種過霍亂菌苗的人,胃腸道對霍亂弧菌的抵抗力特別強,這是因為腸液中含有大量的針對霍亂弧菌的分泌型1gA抗體。隻要這些抗體與霍亂弧菌一接觸,便被吸附,霍亂弧菌便無法作威了。

再如注射白喉預防針或白喉患者病愈後,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抗白喉毒素的抗體,它可以中和白喉毒素的毒性,消除白喉毒素對心肌、神經細胞的毒害。

因此,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和發揮抗體有利的一麵,以便在抗擊外敵入侵的戰鬥中輕鬆獲勝。

5.“士兵”工廠

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免疫細胞,就像是免疫係統裏的士兵,而骨髓就是負責製造這些士兵的工廠。這裏每秒鍾都有大量的細胞死亡,並有相同數量的細胞生成。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各類血細胞的發源地。胚胎期血細胞生成場所最早在卵黃囊,後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後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發生在胸骨、脊椎、髂骨和肋骨等扁骨的紅髓。

血細胞的祖先是多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可增殖分化為淋巴係和髓係幹細胞,再進一步增殖分化為單能幹細胞或前體細胞進入血流。禽類的前體B細胞進入法氏囊成熟,哺乳類包括人類的前體B細胞仍繼續留在骨髓內直至成熟。

6.培訓基地

胸腺位於胸骨後麵,緊靠心髒,呈灰赤色,扁平,橢圓形,分左、右兩葉。青春期前發育良好,青春期後逐漸退化,為脂肪組織所代替。

就像為贏得戰爭而訓練海軍、陸軍和空軍一樣,胸腺是訓練各軍兵種的基地。胸腺指派T細胞負責戰鬥工作。此外,胸腺還分泌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荷爾蒙,如胸腺素和促胸腺生成素等,它們是具有激素樣作用的活性物質。

骨髓中的T淋巴係前體細胞經血循環進入胸腺後,在胸腺激素影響下,最終分化為成熟T細胞,隨後釋放入血液循環中,再經血液循環遷移到周圍淋巴器官,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如給切去胸腺的動物注射胸腺素,則可恢複其部分功能。促胸腺生成素可促使包括胸腺本身在內的淋巴細胞分化為可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

成熟T細胞定居在固定的部位後,成為機體的常駐警衛部隊。若遇到病原體等抗原物質入侵,就能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反應,產生免疫物質與之對抗。身體某個部位發生創傷炎症時,該部位附近的淋巴結便會腫大,是這些部位增加了“警衛部隊”並在和病原體作戰。

除了血液中有來自母體血液循環的免疫因子以外,出生時在很大程度上對疾病沒有防禦能力,而這些免疫因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消失。倘若出生時沒有胸腺,最微不足道的感染也會威及生命,最終將成為一個發育不良和多病的嬰兒,或許幾個月內就會夭折。

相反,有了胸腺,不久就能依靠自己來抗禦感染。胸腺能促使淋巴細胞的不成熟的籽苗迅速成熟,然後把它們送到脾髒、淋巴係統以及其他器官,最後使之完全成熟。

為了刺激這些器官,促使它們活動,胸腺還供給它們激素。幾天內,使免疫功能逐漸完善。從那時起,胸腺就一直指揮著這個免疫係統。

長大成人後,胸腺就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要了。由於很早以前由其分送到其他器官去的淋巴細胞已經在那裏牢固紮根,並全麵開工生產了。

7.咽喉守衛者

扁桃體狀如扁桃,呈半月形位於咽喉的兩側,是咽喉的忠實守衛者,對經由口鼻進入人體的入侵者保持著高度的警戒,在保護上呼吸道方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扁桃體在幼年時充分發揮其作用。到3歲時,它們變成不太重要的細菌抵抗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逐漸縮小,最後形成杏仁大小。

扁桃體的表麵有許多皺褶,病菌易於藏身,使它們極有可能被感染。扁桃體發炎時,扁桃體腫脹,咽喉紅腫並疼痛,有時是如此大而妨礙了正常的進餐和呼吸。

兒童患扁桃體炎的危險性是成年人的20倍。以前,受感染發炎的扁桃體通常是被摘除。但是現在,如果藥物治療能去除感染的話,扁桃體很少被摘除。

如果在一年內患6次膿毒性咽喉炎,或者連續兩年,每年患4次膿毒性咽喉炎,則需考慮扁桃體切除手術。扁桃腺切除隻對細菌性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有效,對病毒性咽喉炎是無效的,因此手術前一定要確診是否是細菌性咽喉炎。

盡管扁桃體幫助保持健康,但摘除它並不會變成一個病人。也沒有人能證明摘除扁桃體會影響免疫係統,因為扁桃體的作用是困住抗原和細菌,從而給身體一個產生抗體的機會。但沒有人曾經證明摘除扁桃體會損傷這種功能。

8.免疫過濾器

脾髒是血液的倉庫,同時兼做回收站。它承擔著過濾血液的職能,除去死亡的血細胞,並吞噬病毒和細菌。它還能激活B細胞,使其產生大量的抗體。

脾位於人體左側的肋骨腔的下端,呈紫色,是個鬆軟的條形器官。脾的脾氣相當好,常無怨言。正常情況下,它忙於清除每隔3個月就會衰老的紅血細胞,並回收可以再次利用的物質,將抽提出來的鐵再轉運到骨髓,鐵在那裏又被裝配到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

脾是一個出色的回收工,也是一位鬥士。當病菌和病毒攻擊人體時,脾就立刻采取行動,攻擊冒犯者。它能幫助人體防護微生物的突然的侵襲,識別並過濾出血液中的病菌。

有些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患,如單核細胞增多症、瘧疾和狼瘡,會使脾增大。脾髒也是一個易遭傷害的器官,因為它靠近肋骨,肋骨骨折會連帶脾受害。

脾受傷時會大量出血,很有可能將之切除。一旦脾被切除,人體感染某些病菌的危險性將大大增加,此時最好是定期地接種疫苗。9.抵抗入侵者的重重屏障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禦。一般經7~10天,產生了獲得性免疫;然後兩者配合,共同殺滅病原體。

天然免疫是人類在長期的種係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防禦病原體的一係列功能,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天然免疫與人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聯係。

◎皮膚與黏膜。

皮膚由多層扁平細胞組成,能阻擋病原體的入侵,隻有當皮膚損傷時,病原體才能侵入。黏膜僅有單層柱狀細胞,機械性阻擋作用不如皮膚,但黏膜有多種附件和分泌液。

例如,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纖毛運動、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腸蠕動等,可將停留在黏膜表麵的病原體驅趕出體外。當宿主受寒冷空氣或有害氣體等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損傷時,就易患氣管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

皮膚和黏膜是人體抵抗外敵入侵的天然屏障,是那場無聲戰鬥的最前沿陣地。二者都能分泌多種殺菌物質,例如皮膚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於細菌生長;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殺滅細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黏膜腺體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種殺菌物質。

人體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體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鏈球菌產生的過氧化氫能殺死腦膜炎奈瑟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鏈球菌能抑製肺炎鏈球菌生長等。

◎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不是一個特殊的解剖學上專有的結構,一般認為由軟腦膜、脈絡絲、腦血管和星狀膠質細胞等組成。其功能是阻擋病原體及有害物質從血流進入腦組織或腦脊液。嬰幼兒的血腦屏障發育不夠完善,所以容易發生腦膜炎、腦炎等疾患。

◎胎盤屏障。

胎盤屏障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組成,能限製某些物質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妊娠3個月內,胎盤結構發育尚不完善,此時母體中的病原體等有可能經胎盤侵犯胎兒,幹擾其正常發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因此,在懷孕期間,尤其是早期,應盡量防止發生感染,並盡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較大的各類藥物。

當病原體突破皮膚和黏膜後,將會遇到更為頑強的阻擊。因為人體的淋巴管及淋巴結同蜘蛛網一樣遍布全身,如同撒下天羅地網,使入侵的病菌寸步難行。

在這場頑強的阻擊戰中,吞噬細胞是主力軍。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小吞噬細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是血中的單核細胞和多種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兩者構成單核吞噬細胞係統。它們都不是等閑之輩,個個都是能征善戰的悍將。

當病原體到達體內組織後,吞噬細胞首先從毛細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體所在部位。多數情況下,病原體被吞噬殺滅。若未被殺死,則經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結,在淋巴結內的吞噬細胞進一步把它們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