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生態(1)(1 / 3)

1.動物為什麼要你眠

許多動物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便會進人休眠狀態,這是它們對不利的環境條件產生的一種特殊反應。動物休眠時不進食、不活動,陷人昏睡狀態,呼吸微弱,體溫下降。在冬季到來時,有些動物新陳代謝降低,於是進人冬眠,以度過寒冷的冬天。如爬行類的蛇、兩棲類的青蛙等動物,在嚴冬到來之前,都會躲在洞穴中、岩石下或泥潭裏進行冬眠。許多魚類,像鯉魚,由於環境溫度太低、食物短缺、氧氣不足,也會出現類似冬眠的過冬現象。此外,哺乳動物中的蝙蝠、鳥類中到了冬天,蛇會冬眠的蜂鳥也都會進行冬眠。

為什麼會發生冬眠現象呢?對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人們的解釋還不太一致。有的科學家認為主要是環境溫度起作用,由於動物體內所產生的熱量不足以適應環境溫度的改變,血液就會逐漸變冷。動物體溫降低,就會開始進人冬眠。有人對青蛙冬眠作過試驗,確認外界環境溫度的降低,是引起冬眠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有人主張,因為缺乏食物,造成饑餓,或者由於環境和體內水分的損失,水分代謝失去平衡,而引起動物的冬眠。無論何種解釋,冬眠都是動物對外界環境的一種適應。

除了冬眠外,還有一些動物由於高溫、幹燥、食物短缺而引起夏眠,如草原龜、黃鼠、美洲鼠、鯨魚等。

不僅動物有休眠,植物同樣也有休眠的習性。秋天,落葉植物把葉子落盡,大幅度降低新陳代謝,進行冬眠,如溫帶的楊樹、柳樹等。到了秋天,樹的根莖枝條巳經儲滿了養料,而葉子的生理功能巳顯著衰退;由於氣溫的逐漸下降,根的吸收作用也不像先前那樣旺盛,因此影響了葉子的繼續活動,而進人停滯狀態。另一方麵,由於秋天空氣幹燥,葉子的蒸騰作用依然十分旺盛。因此,為了迎接更“差”的環境季節——冬季的到來,樹木便落盡樹葉,以避免水分的大量散失,度過冬季。休眠並不是動物適應溫度條件的唯一方式。南極大陸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最低溫度達到了-88.3℃,年平均溫度為-25℃,但這裏依然生活著芸芸眾生,巳知的生物有400種地衣、75種苔蘚、4種開花植物和70餘種動物,它們以各自特有的形式來適應這裏的環境。

生活在南極的魚,經過長期的演化,它們體內能夠合成一種不同尋常的生物化學物質——抗凍蛋白。由於有這種抗凍蛋白的存在,使南極的魚能以獨特的方式降低體內血液的冰點。通常的魚沒有這種蛋白,在-1℃時就會凍結死亡。南極的魚具有了這種抗凍蛋白,魚血的冰點便會降到-2.1℃,南極海水一般為-1.8℃,這樣魚血的冰點就低於了南極海水的溫度,所以能在南極海域裏生活。

許多人都知道一些動物有冬眠的習慣,下麵介紹幾種有冬眠習性的動物。

四眼斑水龜體型適中。頭頂皮膚光滑無鱗,上喙不呈鉤狀,頭後側各有2對眼斑,每個眼斑中有一黑點,頸部有條縱紋。其背甲棕色且具花紋,後緣不呈鋸齒狀或略呈鋸齒狀。腹甲淡黃色,每塊盾片均有黑色大小斑點,背甲與腹甲間接骨縫相連。指、趾間具蹼。

四眼斑水龜性情膽小。一般喜棲於水底黑暗處,如石塊下、拐角處。連續多次將鼻孔露出水麵呼吸後,靜伏於水底可達15~20分鍾。每年4~5月初,水溫15℃時少量活動,18℃左右時可見在水中遊動。6~9月間隨溫度的上升,龜活動範圍增大,中午喜趴在岸邊伸展四肢曬甲。10月霜降後陸續進入冬眠。11月水溫13℃時龜進人冬眠,對觸摸、振動、刺激反應遲鈍。翌年1月水溫10℃以下時龜進人深度冬眠,無排泄現象。冬眠時龜頭縮人殼內,四肢、尾部均不縮人殼內,趴在池的深水處或岸邊石縫、草堆下。到翌年4月中旬、溫度回升到18℃時開始逐漸蘇醒,時常睜眼,微爬動,少數龜略有進食。

鴨嘴獸凡見過鴨嘴獸的人都說它長得實在太怪異了。當初英國移民進人澳大利亞發現鴨嘴獸時,驚呼其為“不可思議的動物”。鴨嘴獸長約40厘米,全身裹著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腦顱與針鼴相比,較小,大腦呈半球狀,光滑無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鴨足,在行走或挖掘時,蹼反方向褶於掌部。吻部扁平,形似鴨嘴,嘴內有寬的角質牙齦,但沒有牙齒,尾大而扁平,占體長的1/4,在水裏遊泳時起著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