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鴨嘴獸後足有刺,內存毒汁,噴出可傷人,幾乎與蛇毒相近,人若受刺傷中毒,即引起劇痛,以至數月才能恢複。這是它的“護身符”。鴨嘴獸為水陸兩棲動物,平時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時眼、耳、鼻均緊閉,僅憑知覺用扁軟的“鴨嘴”覓食貝類。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
鴨嘴獸母體雖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長,但卻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體產卵,像鳥類一樣靠母體的溫度孵化。母體沒有乳房和乳頭,在腹部兩側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獸腹部上舔食。
幼體有齒,但成體牙床無齒,而由能不斷生長的角質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麵形成許多隆起的橫脊,用以壓碎貝類、螺類等軟體動物的貝殼,或剁碎其他食物,後方角質板呈平麵狀,與板相對的扁平小舌有輔助的“咀嚼”作用。
鴨嘴獸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烏龜蛋狀。小鴨嘴獸孵化出生後,靠母乳喂養4個月方能自己外出覓食。鴨嘴獸的生物鍾是顛倒的,它們慣於白天睡覺,夜晚活動。
鴨嘴獸能潛泳,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包括山澗、死水或汙濁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為隱蔽所,洞穴與毗連的水域相通。它是水底覓食者,取食時潛人水底,每次大約有1分鍾潛水期,用嘴探索泥裏的貝類、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以及昆蟲幼蟲和其他多種動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鴨嘴獸分布在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是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動物的進化環節,在動物進化上有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冬季不活動或冬眠。雌獸挖相當於16米長的洞穴,將卵產於用濕水草築成的巢內,每次產1卵,有時3卵。卵比麻雀卵還小,彼此粘在一起。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獸發育很不完全,鴨嘴獸既無育兒袋也無乳頭,成熟的乳腺直接開口於腹部乳腺區。幼獸用能伸縮的舌頭服食乳區的乳汁,哺乳期大約5個月。
鴨嘴獸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曆經億萬年,既未滅絕,也無多少進化,始終在“過渡階段”徘徊,真是奇特又奧妙,充滿了神秘感。這種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亞獨產的動物,但因追求標本和珍貴毛皮,多年濫捕而使種群嚴重衰落,曾一度麵臨絕滅的危險。由於其特殊性和稀少,巳列為國際保護動物。澳大利亞政府巳製定保護法規。
旱獺又名士撥鼠、草地獺,屬哺乳綱,鬆鼠科,旱獺屬,又叫哈拉、雪豬、曲娃(藏語是鬆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是陸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動物。我國有四種旱獺:蒙古旱獺、長尾旱獺、喜馬拉雅旱獺和阿爾泰旱獺。
體形肥大,體長50厘米,頸部粗短,耳殼短小。四肢短粗,尾短而扁平。體背棕黃色,山麓平原和山地陽坡下緣為其高密度集聚區,過家族生活,個體接觸密切。洞穴有主洞(越冬)、副洞(夏用)、避敵洞。主洞構造複雜,深而多口。有冬眠性,出蟄後晝間活動。
以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根、莖、葉為食,亦食小動物。出蟄後交配,年產1胎,每胎產2~9隻,3歲性成熟。喜馬拉雅旱獺為青藏高原特有種,其省內除海西州均有分布。毛皮質好,肉細嫩鮮美,肉、油、骨、肝、膽均可人藥。旱獺體短身粗,長37~63厘米。無頸,尾、耳皆短,耳殼黑色。頭骨粗壯,上唇為豁唇,上下各有一對門齒露於唇外,兩眼為圓形,眶間部寬而低平,眶上突發達,骨脊高起,身體各部肌腱發達有力。體毛短而粗,毛色因地區、季節和年齡變異。背毛多為棕、黃、灰色。母獺有6~7對乳頭。
旱獺棲息於平原、山地的各種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強,洞道深而複雜,多挖在岩石坡和溝穀灌叢下。從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獺丘。白天活動,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優良牧草,耐饑餓,不飲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飼料。愛吃雨後草及露水草。喜群居,易馴化,不傷人,不耐熱,怕暴曬,抗病力強。當氣溫長時間低於10℃以下時,就自然冬眠,時間可長達3~6個月,當氣溫轉暖後自然蘇醒。旱獺的壽命可長達15~20年,繁殖年限為10~15年。公母比例以1:10為宜。春季是旱獺配種的季節。一般年產1~2胎,雌獺懷孕期為30天左右,有的達40天產仔。每胎產仔6~8隻,多者達12隻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