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搖神秘的月球(4)(1 / 3)

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月震持續時間比地震長,其原因在於月球上沒有水和鬆散的沉積層,正是由於水和鬆散沉積層對地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才使地震波很快衰減。有的科學家還認為,月球的內部結構與地球完全相同,是由月核、月幔及月殼組成,而並非空心的。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

探索月球的重大意義

探測月球為一項浩大工程,非舉國之力不能為。以美國的“阿波羅計劃”為例,先後投入了255億美元,近兩萬個科研單位參與其中。當然,如果沒有豐厚的回報,探測月球隻能淪為人類的科技遊戲。探測月球主要能給我們帶來科學與技術兩方麵的好處。

對月球本身的科學研究可以大大提高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包括認識太陽係的演化及其特性,認識空間現象和地球自然係統之間的關係。月球表麵含有能夠追溯到數十億年前被彗星和小行星碰撞的記載,而地球的大氣層和地質活動掩蓋了這種記載,對月球的探測可以提供有關地球上生命起源和進化的線索。

對月球的探測活動還可帶動其他領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人工智能、機器人、遙控作業、加工自動化、高超音速飛行、光學通信和高速數據處理、超高強度和耐高溫材料、空間發電站、電功率微波傳輸、無汙染飛行器以及空間生命科學等。

總之,月球探測及其技術的二次開發應用,勢必帶動科學技術進步,促進工業的發展,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利益。

月球可作為對其他星球探測和研究的平台。月球表麵在地質構造上比地球表麵要穩定得多,使其可成為建造探測天體望遠鏡和遙感器的極好場所;又由於月球沒有很厚的大氣層,月球基地的望遠鏡可以比地基係統更清晰地觀測其他星體。總之,月球可以作為一個平台,對太陽係、恒星係和銀河係中的其他星體進行觀測和研究,是進行天文物理學(特別是甚低頻射電研究)、重力波物理學和中微子物理學實驗和觀測極有吸引力的場所。

月球還可以作為人類航天活動的基地和能源基地。從“阿波羅計劃”獲得的資料表明,月球具有豐富的物質資源,月岩中含有地殼裏的全部元素和約60種礦藏。在月球土壤中,氧占40%,它是推進劑、受控生態環境生命保障係統的供氧源;矽占20%,是製作太陽電池陣的原材料。其他元素占的比例是鋁6%~8%、鎂3%~7%、鐵5%~11.3%、鈣8%~10.3%、鈦5%~6%、鈉、鉻、鉀、錳含量占千分之幾,鋯、鋇、鈧、铌含量為萬分之幾。而且月球表麵還富含地球上沒有的能源氦—3,它是核聚變反應堆理想的燃料,可提供便宜、無毒、無放射性的能源。

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我國在發展人造地球衛星和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之後,適時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將是我國航天活動的必然選擇。

總而言之,月球這塊淨土很快就會被打破沉寂,那時等待我們的會是什麼景象,將是一個誘人的待解之謎。

人類探月的方式逐漸進步

探測月球的主要方式可以歸納為5種—第一種是探測器從月球近旁飛過,進行近距離拍攝,並探測月球周圍環境。

第二種是探測器成為月球的人造衛星,進行較長時間的反複觀測,獲取較為全麵的資料。

第三種是探測器在月球表麵硬著陸,利用墜毀之前的短暫時間進行探測。

第四種是探測器在月麵軟著陸,即通過減速而實現的安全著陸,可進行實地考察,拍攝局部地區的高分辨率的照片,也可進行月麵土壤分析或將取得的樣品送回地球供科學家們研究。

第五種是載人航天器登月,宇航員在月麵進行考察和安置實驗儀器,並帶回岩石樣品和探測資料。

探索月球的曆程

人類飛向太空的夢想,有文字記載的至少有數千年。古代中國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飛天”圖案等美麗的傳說。西方航天學界認為,中國明朝人萬戶為人類第一個嚐試用火箭飛天的人,並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以表紀念。

19世紀中葉,法國人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幾乎啟發了所有的現代航天先驅們,但人類對太空無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說層麵。進入20世紀,人們觀念中關於宇宙空間的科學概念已逐漸形成,世界各國活躍著一大批航天先驅。

1921年12月,“現代火箭之父”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研製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但是,戈達德的研究遇到了許多困難,缺少科研經費,挑剔的輿論界譏笑他連高中物理常識都不懂,還嘲笑他整天幻想做“月亮人”。

但戈達德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動搖,經過20年默默無聞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回報。1941年1月,新發動機火箭可達到2000多米的高度,載重447千克,呈現現代火箭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