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美蘇在航天領域開始展開了激烈競爭。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攜帶著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l號”在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標誌著人類航天時代的真正到來。
但是,當時的載人航天非常危險,安全指數隻有50%。在蘇聯首次載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裏,載人飛船的6次試發有3次以悲劇告終—一次因為定位係統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發射時發生爆炸;另一次則是完成飛行任務返回時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導致飛船失火。
正是由於這些不成功的事例,前蘇聯首次太空之旅遲遲未能定下日期。最初,被確定為前蘇聯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員是邦達連科。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達連科在緊張訓練中,艙內燃起大火,他因嚴重燒傷而死亡,成為航天史上第一個遇難的宇航員。
1961年4月12日,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即將開始。當時,誰也沒有把握這次能成功。前蘇聯曾有人建議讓尚未生兒育女的宇航員戈爾德·季托夫來執行這次任務。當時負責載人航天研究工作的前蘇聯宇航專家謝爾蓋·科羅列夫卻堅持選用經驗更為老到的尤裏·加加林,盡管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臨飛前,科羅列夫安慰加加林說—“尤拉,你不要緊張。不論你著陸到哪個角落,我們都能找到你。”這話絲毫沒能減少加加林108分鍾太空之旅的險情—飛船氣密傳感器發生故障,發射前數分鍾內不得不重新擰緊艙蓋上的32個螺栓;通信線路一度中斷,跳出個表示飛船失事的數字“3”;第三級火箭脫離後飛船急劇旋轉;返回時,飛船胡亂翻滾……然而,加加林絕處逢生,奇跡般地完成人類首次太空之旅。
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國受到強烈刺激。為了打破蘇聯的航天優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批準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並在國會上表示美國將在十年之內將人送上月球。
這對於當時還沒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國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為了解決技術上諸多困難,美國幾乎動用它的所有資源。超過2萬家來自美國與其他80個國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學參與了“阿波羅計劃”。
有人估計,將近1000萬人直接或間接參與了登月計劃。
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載人登月飛行的技術還是相對落後的。通訊導航係統比現在的手機還遲鈍,在緊急時候,宇航員根本無法與地麵聯係,隻能自己來解決;人們隻能吃“牙膏飯”;飛船防震係統和防輻射係統也不夠完善,宇航員極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種射線的毒害;微重力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宇航員極有可能肌肉萎縮、骨骼硬化,等等。
通過不斷總結經驗,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12時56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終於在月球上印下人類第一個腳印,邁出了“人類巨大的一步”。至此,人類探索太空的旅程翻開了新的一頁。
由於載人航天工程的複雜性,決定這必然是一項充滿著風險與挑戰的事業。
從邦達連科算起,至今已經有22名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人類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決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將是光輝的未來。
中國的探月活動
在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節節勝利,特別是“神舟5號”和“神舟6號”飛船載人航天取得巨大成功之後,探月的課題也適時地被提了出來。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探月構想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被提出來的。1994年,航天領域首席科學家閔桂榮院士最早提出了中國也要搞月球衛星的建議。1997年4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嘉墀、王大行、陳允芳等科學家以“863”計劃的名義又發表了《我國月球探測技術發展的建議》。
進入新的世紀,我國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探月課題。2000年10月5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世界空間周”慶祝大會上,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的欒恩傑作了題為《麵向21世紀的中國航天》的發言,首次公開表明了中國高層探月的決心。同年11月22日,我國首次公布的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提出了包括探月在內的我國近期航天發展目標。
隨後,我國探月工程逐步進入了科學研究階段。2001年,由歐陽自遠院士牽頭製定的“發射繞月衛星”的第一期科學目標和有效載荷配置通過國家評審。從2001年到2002年,孫家棟院士組織全國各方麵的力量,對首期目標又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綜合論證,並得出了結論。2003年9月27日中央正式批準了這個計劃。
2004年初,我國探月第一期工程批準立項,並正式進入實施階段。2004年2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確定繞月衛星進入總體方案研究設計階段,確定繞月探測一期工程為“嫦娥一號”工程,確定繞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時間為2007年,同時確定繞月探測工程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以及五個係統的指揮機構,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任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任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任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