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搖神秘的月球(6)(1 / 2)

科學家很早就開展月球表土提取氧的方法研究,他們利用“阿波羅”飛船取回的月球沙土進行實驗,在1000益的高溫下,將月沙中的鈦鐵礦和氫接觸生成水,再將水通過電解提取氧。研究表明,提取1噸氧,約需70噸的月球表土。考慮到在月球上生產的特殊情況,建議在月球基地建設的同時,應考慮配備一套小型的化學處理設備,利用太陽能作動力,每天大約可製備出100千克的液氧。具體工藝流程是利用月球岩石在高溫下與甲烷發生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氫。在溫度較低的第二個反應器中,一氧化碳再與更多的氫發生反應,還原成甲烷和水。然後使水冷凝,再電解成氫和氧,把氧儲存起來供使用,而氫則送入係統中再循環使用。據預測,月球製氧設備,最初是為給月麵上航天員提供氧氣之用,但他們需要的氧氣並不多,一個12人規模的基地,每月也隻需要350千克氧氣。而一套製氧設備連續工作後,可生產出相當數量的氧氣。因此,在月球基地建設時,應同時建造一個永久性的液氧庫,以便供給航天器作為低溫推進劑燃料使用。

十分有意義的是,在製氧過程中經過化學處理後得到的“礦渣”,卻成了上等的副產品。這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遊離態矽和可供”煉的金屬氧化物,隻要采用適當的工業方法便可繼續”煉,煉製出工業上極有使用價值的金屬鈦。

科學家們提出的製鈦工藝流程是將“礦渣”通過機械粉碎、磁選,提取出鐵鈦氧化物,在1273益高溫下加氫處理,生成氧化鈦,再以硫酸置換出其中的鐵,接著和碳混合,在700益的溫度下通入氯氣,經過化學反應後生成四氯化鈦,然後在2000益高溫下加熱,投入鎂以便脫出氯,最終得到熔融態的鈦。

鋁的精製方法更為新穎,月麵上的鋁是由稱之為斜長石的複雜結構所組成,倘若用常規精煉方法製鋁,在月麵上很難獲得成功。科學家們經過反複試驗與研究,提出了一套煉鋁的新的工藝。具體做法是將月岩粉碎,在1700益下加熱熔化,然後在水中冷卻至100益製成多質的球,再經粉碎,在其中加入100益的硫酸,即可浸出鋁。用離心分離法和過濾法除去矽化物後,再將它在900益的溫度下進行熱解反應,得到氧化鋁和硫酸鈉的混合物。隨後洗去硫酸鈉並進行幹燥,再與碳混合加熱的同時,加入氯氣與之進行反應,生成了氯化鋁,經電解,獲得最終產品——純鋁。

建築業離不開玻璃,因此在月麵上生產玻璃顯得尤為重要。通常的玻璃是由71%~73%的氧化矽,12%~14%的碳酸鈉,12%~14%的氧化鈣組成。月球土壤中含有40%~50%的氧化矽,在月麵上製造玻璃是以矽玻璃為主。其精製方法較為簡單,即在月球土壤中根據需要加入各種微量添加物,用硫酸溶解出一些無用的成分之後,在1500~1700益下熔化,然後經壓延冷卻,即可製成月球玻璃。

隨著月球資源開發取得相當驚人的成果,試生產階段已告一段落,小型試生產的產品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需要進一步擴大再生產,使月球生產活動逐步走向批量化生產。與此同時,由於進入月球參加開發的人員增多,所建月球基地已顯得擁擠不堪,需要完成改建、擴建基地工程,這無疑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尤以對混凝土的用量為最大。值得慶幸的是,製造混凝土所需的沙土、石子、水泥,都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結構具有成本低、易於成型、抗輻照等優點,是建設月球基地最有希望的建築材料。新型月球基地,可根據設計采用混凝土預製的艙體來建造。當然,被采用的月球混凝土構件的形式是很多的。

這裏介紹一種通用艙段為六棱柱形的,先用混凝土製成框架和壁板,然後裝配成形。這種形式的艙體的最大優點是非常靈活,由於它是六角形體,通過各個麵即可向平行方向輻射擴展,亦可向垂直方向(向上)擴展,牆壁、天花板、地板,隨時都可拆卸,也可根據需要再組合拚接,擴建基地,調整空間。

最後將套在它裏麵的圓筒式的增壓艙體連接起來,便構成了一個組裝式的月球基地。

人們到月球上建設基地,除了開發資源發展生產外,最終目標還是想把月球擴建成移民區,讓更多的人到月球上觀光、遊覽,或者帶著全家老小移居到月球上,做一名月球人。這樣一來,其建設規模更加龐大,需要的建築材料更多,並要求尋找一種更為簡便的施工方法。一些科學家提出,在南極洲應用的一種稱為“挖掘—裝填”的建造技術,也完全適用於月球。推土機將在月球表麵的鬆軟岩層或“浮土”中挖出一條壕溝,再把一節節的圓筒式增壓艙裝入溝中,連接緊固後,在它上麵覆蓋很厚的一層月球岩土,即可耐熱、絕熱、保溫,又可防止輻照。科學家們已設計出一個月麵研究實驗基地,主要任務是進行月麵上的天文觀測、地貌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等。其設計規模可容納60名航天員,能提供居住6個月以上的能源及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