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搖太空探索中的知識(4)(2 / 3)

2008年10月,來自美國、歐盟、俄羅斯和中國的幾百名太空安全專家曾經在意大利羅馬召開了一次國際太空安全會議,其議題就是“民用太空環境安全預警”。

這次會議的發起人之一,世界安全基金會的技術顧問布萊恩·維頓就表示,直到目前,太空環境安全的討論還隻限於軍事範疇。

但他提醒說,太空環境安全預警不僅對於軍事行為至關重要,對於民用航天器更是極為重要,因此必須在國際範圍內建立一套類似於目前管理民用航空係統的太空交通管製係統,以避免日後出現混亂。而在目前,少有企業和國家擁有獨立完成和運行這樣的係統的資源。

早在1985年,美國主要政府智囊機構阿斯平戰略集團就提出,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航天器正在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將顯著增大太空行為的難度和太空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必須提高美國的太空監測和跟蹤能力。

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國太空監視網的進一步完善。目前這套網絡由分布在全球的25個陸基雷達站點組成,能夠發現在3萬千米高空飛行的直徑隻有10厘米的物體,迄今他們已經對超過數萬個繞地飛行的太空物體進行過跟蹤調查,嚴密監控中的在軌目標達1.8萬個。不過要將全球隸屬於各個國家、具備不同用途的、甚至包含軍事機密的人造衛星納入到統一的太空交通管製係統,盡管技術上的障礙不難克服,政治上卻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

美國華盛頓防務信息中心主任特麗莎·海申斯就表示,隨著軍事上投入的增加,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用於非軍事用途的中立的數據分享係統,以確保透明和避免摩擦。

目前運行中的在線衛星跟蹤係統,可以根據美國北美太空安全司令部(NORAD)的監測數據跟蹤太空中衛星的運行情況,並每周提供一份“蘇格拉底報告”,預測在下一周可能發生的衛星軌道交錯事件。

不過這次的衛星相撞事件卻並未被預測到,原因是俄羅斯衛星脫離了原有軌道。位於美國休斯敦約翰遜太空中心負責研究軌道殘骸的專家馬克·馬特尼就指出,俄羅斯的衛星首先失去了控製,並脫離了原先的軌道,因此造成了此次撞星事故。但他同時也警告說,如果國際社會不能盡快采取措施,“我們知道,這種相撞事故遲早會發生的”。

太空垃圾的驚人數量

太空垃圾的名目繁多,大的有已經“壽終正寢”但仍在空間軌道兜圈子的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及被遺棄的運載火箭推進器殘骸;中等的有意外爆炸形成的碎片,如1996年6月3日,美國一枚飛馬座火箭發生爆炸,共產生了約300000個危害性碎片;小的有一些零部件,如星箭分離用的爆炸螺栓、衛星包帶和彈簧等,還有宇航員“隨地亂扔”的垃圾,比如1965年,在美國首次太空行走過程中,宇航員愛德華失手丟掉了一隻手套(還好,一個月後,這隻時速近28000千米、人類曆史上殺傷力最大的手套墜入大氣層燒毀);更多的則是極其微小的空間微粒,如航天器脫落的油漆顆粒等。

那麼在近地球軌道究竟有多少太空垃圾呢?有人估算,自開辟太空時代50年來,太空垃圾大約已有2.5萬塊。由於其中許多物體在進入大氣層時燒掉了,現在能夠看到的大約有9000件。而且,一個太空飛行器若在600千米的高空飛行,它將圍繞地球轉25~30年,如果它位於1000千米的高度,則可飛行到4001年,如果再高,它則幾乎會成為永恒的物體。如今,太空中這種“長壽”垃圾越來越多,清除將是極其艱難的。

太空垃圾的巨大危害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軍宇宙以來,人類已經發射了4千多次航天運載火箭。據不完全統計,太空中現有直徑大於10厘米的碎片9千多個,大於1.2厘米的有數10萬個,而漆片和固體推進劑塵粒等微小顆粒可能數以百萬計。

不要小看這些太空垃圾,由於飛行速度極快(6~7千米/秒),它們都蘊藏著巨大的殺傷力,一塊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衛星,相當於兩輛小汽車以100千米的時速迎麵相撞,衛星會在瞬間被打穿或擊毀!試想,如果撞上的是載人宇宙飛船……而且人類對太空垃圾的飛行軌道無法控製,隻能粗略地預測。這些垃圾就像高速公路上那些無人駕駛、隨意亂開的汽車一樣,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刹車,什麼時候改變路線。它們是宇宙交通事故最大的潛在“肇事者”,對於宇航員和飛行器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

目前地球周圍的宇宙空間還算開闊,太空垃圾在太空中發生碰撞的概率很小,但一旦撞上,就是毀滅性的。更令航天專家頭疼的是“雪崩效應”——每一次撞擊並不能讓碎片互相湮滅,而是產生更多碎片,而每一個新的碎片又是一個新的碰撞危險源。如果有一天,等地球周圍被這些太空垃圾擠滿的時候,人類探索宇宙的道路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