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科幻作家留意到,元素周期表中的硫與同一族的氧在性質上有不少相似之處。那是否表示,在一些較高溫的星球上(硫在地球上的室溫時是固體),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氣可以被硫所代替?
此外,水是一切蛋白質生命所必需的溶液和介質。有沒有一種其他化合物可以取代水的地位呢?有!那就是氨。由於氨在冰點以下仍是液體,一些科幻作家遂推想,在一些寒冷的巨型氣態行星的表麵下,可能存在著由氨組成的海洋,而海洋中則充滿著以氨為介質的生命形式。
以上都隻是個別的、零星的構想,真正對問題做出全麵性的考察和係統性的分析的,是著名生化學家阿西莫夫所寫的一篇文章——《並非我們所認識的》。他在文中提出了六種生命形態—(1)以氟化矽酮為介質的氟化矽酮生物。
(2)以硫為介質的氟化硫生物。
(3)以水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氧為基礎的)生物。
(4)以氨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氮為基礎的)生物。
(5)以甲烷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
(6)以氫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
其中第三項便是我們所熟悉的亦是我們唯一所認識的生命。至於第一、第二項,是一些高溫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另外,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那些生活在硫礦裏的厭氧的古細菌就很有可能是以硫作為自己生命的介質;而第四項至第六項,則是一些寒冷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物形態。
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有著不同的化學基礎,使我們認識到,生命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各有不同。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我們認為舒適宜人的星球,對一些生物來說可能是酷熱難耐,而對另一些生物則可能是寒冷難當。
氧氣一定是生命產生的必要條件嗎
然而,科幻作家仍不滿足於生命的這些多樣性,他們在各自的作品中充分發揮了想象力,為我們創造出一些更不可思議、但細想之下又似乎不無道理的生命世界。一些作家設想,在某些極寒冷的星球之上,可能存在著以液體氦為基礎,並以超導電流作聯係的生命形式;另一些作家則認為,即使在寒冷而黑暗的太空深處,亦可能有一些由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並由無線電波傳遞神經信號的高等智能生物,霍耳的科幻小說正是這方麵的代表作;還有一些想象力更豐富的作家甚至認為外星生命也許根本不需要化學物質基礎,他們可能隻是一些純能量的生命形式,比如一束電波。
最為有趣的是著名科幻作家福沃德所寫的《龍蛋》,這部構思出色的作品描述了一顆中子星表麵的生物。這顆中子星直徑僅20千米,但表麵的引力卻等於地球上的670億倍,磁場是地球的1萬億倍,表麵溫度達到8000益多。什麼生物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呢?是由“簡並核物質”組成的生物。所謂“簡並”,就是指原子外部的電子都被擠壓到原子核裏去,因此所有原子都可以十分緊密地靠在一起,形成超密物質。中子星上的生物身高約半毫米,直徑約半厘米,體重卻有70千克,這是因為他們由簡並物質所組成。此外,他們的新陳代謝是基於核反應而非化學反應,因此一切變化(包括生老病死和思維)的速率都比人類快100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