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了望茫茫宇宙(1)(1 / 3)

中國古代的宇宙結構學說

我國古代最早提出的一種宇宙結構學說是“蓋天說”。這種學說認為天是圓形的,好像一把大傘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好像一個棋盤。因此,這種學說又叫“天圓地方說”。

這種學說是在古人膚淺的觀察中生成的,漏洞百出,很難自圓其說。於是,人們又不斷地對“蓋天說”進行修改。到了戰國末期,出現了“新蓋天說”。

新蓋天說認為,天像扣著的鬥笠,地像扣著的盤子,天和地不相交,天地之間相距八萬裏。盤子的最高點是北極。太陽圍繞著北極旋轉,太陽落下山,並不是落到地麵以下,而是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蓋天說在我國古代影響極大,對古代數學和天文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蓋天說之後,東漢的天文學家張衡提出了“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與地的關係就像雞蛋中蛋白和蛋黃的關係,地是蛋黃,它被像蛋白一樣的天包裹著。具體說,天的形狀不是標準的圓球,而是一個南北短、東西長的半橢圓球。

大地也是一個球,它浮在水上,回旋飄蕩著。

蓋天說無法解釋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的現象,渾天說卻能。此說認為日月星辰附著在天球上,白天,太陽升到我們可見的天空中,日月星辰落到地球的背麵去;夜晚,太陽落到地球的背麵去,星星和月亮升起來。星、月和太陽交替升起,周而複始,便出現了有規律的黑夜和白晝。

渾天說出現後,並沒有立即取代蓋天說,兩種說法相互爭執。但是,渾天說明顯更具優勢,它除了能解釋許多蓋天說無法解釋的現象外,還有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儀和天儀來幫助論證。因此,它在我國古代天文領域中稱霸上千年。

古代的計時器——日晷

在鍾表沒有發明之前,人類曾使用過一種古老的太陽鍾——日晷來計時間。

日晷是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運動,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

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製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它垂直地穿過石製圓盤的中心。圓盤叫做“晷麵”,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狀,使晷麵平行於天球赤道麵。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晷麵的正反兩麵刻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麵,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麵的晷針影子便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晷麵的刻度是不均勻的。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麵則是鍾表的表麵,以此來顯示時間。

古老的天文學

最早的天文學研究的方法是天體測量學。古埃及人根據天狼星在空中的位置來確定季節;古代中國人早在公元前7世紀就製造了製定節令的圭表,通過測定正午日影的長度擬定節令、回歸年或陽曆年。古人依靠對星的觀測,繪製星圖,劃分星座,編製星表。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天文學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國人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後人將這兩部著作合為一部,稱為《甘石星經》。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著作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天官書》。司馬遷在此書中記下了558顆星,創造了一個生動的星官體係,奠定了我國星官命名的基礎。

郭守敬發明的天文儀器

郭守敬(1231~1316年),中國元朝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他對渾儀進行了改進,發明了簡儀。

當年,郭守敬隻保留了渾儀中最主要最必需的兩個圓環係統,並且把其中的一組圓環係統分出來,改成另一個獨立的儀器,再把剩餘係統的圓環完全取消。然後,他把原來罩在外麵作為固定支架用的那些圓環也全都撤除,隻留下儀器上的一套主要圓環係統。最後,他用一對彎拱形的柱子和另外四根柱子,承托住留下的這個係統。這種結構,比原來的渾儀更實用,更簡單,所以取名“簡儀”。在歐洲,直到300多年後的1598年,丹麥的天文學家第穀才發明了與簡儀相似的天文儀器。

中國古代的天文台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比較早的國家之一,天文觀測的曆史十分悠久,夏代就建有天文台了。早期的天文台既是觀測星象的地方,也是祭祀活動的場所。古代帝王在這裏祭天,同時任命專職人員在這裏觀測天象,占卜吉凶,編撰曆書。隨著天文事業的發展,祭天和觀天逐漸分離,出現了專門觀測、研究天文的天文台。

目前我國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縣的觀星台,它建於13世紀末。據說,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就曾在這裏主持過測量工作。當今世界上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年建於韓國慶州的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