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嫉妒的心態:攀比·攻訐·失衡(2)(1 / 3)

在梅龍鎮廣場青春大使決賽中我們看到了最不願見到的情況。選手們相互攻訐,彼此詆毀,語多不敬,已近似謾罵。有專家指出,這種上不得台麵的做法,即使是作為一種參賽技巧,也是極不可取的。

為了達到目的,在競爭的過程中詆毀對手,是一種很卑劣的行為。不僅顯示出參賽者道德上的缺陷,還暴露出她們在文化、知識、素養上的底氣不足。她們不是想辦法提高、展示自己的才幹、風采,以使自己脫穎而出,所謂“水漲船高”,即你行我也行,而是千方百計地毀損別人,似乎隻有把別人貶低下去,才能顯露出自己,所謂“水落石出”,即你不行我行。

是什麼導致了這些青年人觀念的如此異變?

在中國,青年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自信,這無疑是社會的一個進步,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不會展示自己,就意味著被淘汰,唯唯諾諾的謙謙君子,怕是越來越不能適應今天的生存環境。

但是我們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一些青年片麵理解了“自信”,許多青年對“你崇拜誰”這一問題的回答,永遠是“自己”,這種自信並不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的。同時,保持對其他個體的充分尊重,應該是自信的前提。否則,自信會演變成自私。如“青春大使”決賽中一些選手的做派,那種舍我其誰,不可一世的架勢,除了虛張聲勢的造作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她們隻顧自我的一種自私心態。

我們現在也較少有與人為善的教育,過多地強調個人奮鬥,而忽略了應該怎樣與他人合作以取得成功,更忽略了如何在競爭中不傷害別人。目前社會流行“叢林哲學”的價值觀,即所謂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一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一些“青春大使”參賽者迫不及待地使用一些惡俗的語言,彼此攻訐,甚至不惜出口傷人,破壞了比賽寬鬆和諧的氣氛,最終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巴魯克說:“不要妒忌。最好的辦法是假定別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記住,一旦你有了妒忌,也就是承認自己不如別人。你要超越別人,首先你得超越自身。堅信別人的優秀並不妨礙自己的前進,相反,它可能給你前所未有的動力。事實上,每一個真正埋頭沉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功夫去嫉妒別人的。

忘掉嫉妒,你的胸襟會漸漸寬廣起來。

4.心態失衡,人生不幸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賺了錢,某人升了官,某人買了車,某人蓋了別墅……我本來比他們強,可我卻沒有他們風光體麵!對此有著心態問題的人,就會產生心理不平衡,而這種心理不平衡又驅使著他們去追求一種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損害別人,自覺接受道德的約束和限製,通過正當的努力、奮鬥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稱道和慶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擇手段,毫無廉恥,喪失道義,膨脹自私貪欲之心,讓身心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中,那麼就必然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後果。由此自己的人生必將陷入難以回旋的敗局之中。

有位年輕人布魯克先生,原先曾是個表現不錯,工作很能幹也很有實力的地方官員,因政績突出不斷受到提拔。但在最近這幾年,當他知悉過去的同事、同學通過各種途徑生活條件都比他好的現實時,心裏總不是滋味,想想自己能力至少不比他們差,職位也比他們高,可錢卻比他們少。而且自己作為一地之長,擔子比他們重,責任比他們大,工作也比他們辛苦,經濟上卻不如他們,深感不平衡。由此也就有了一定要超過他們的想法。於是在他任職期間,大肆收受賄賂。

這樣他思想上警惕的閘門在不平衡心理的驅動之下終於傾斜了,欲望的洪水頓時傾瀉而下,一發不可收,最終成了一名囚犯。

另有一名叫弗爾克的年輕教師,原先在教學上精益求精、兢兢業業,對學生無私奉獻,贏得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但在一次朋友聚會的晚宴中看見隻有自己最寒酸時,心裏不舒服起來。此後他總在想,我怎樣也能富有?於是,經常利用上班的時間做發財的夢,開始對教書不負責任。他所教授的學科的學生成績也明顯下降,對此,學生和家長意見很大,他得到了學校的黃牌警告,但他並不悔改,每天還是想著發財,一次在一個朋友的鼓動下去做走私生意而被抓獲。其結果是財沒發成,也做了階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