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嫉妒的心態:攀比·攻訐·失衡(2)(2 / 3)

心理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理自始至終處於一種極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憤之中,使他們牢騷滿腹,不思進取,工作中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心思不專,更有甚者會鋌而走險,玩火燒身,走上了危險的鋼絲繩。因此,我們必須要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誤區。怎樣才能從這種不平衡的心理誤區中突圍出來呢?

不平衡心理緣於比較,緣於比較方式的不當,緣於比較“參照係”的選擇的失誤。前麵所舉的兩個例,人們所選擇的比較“參照係”自然是那些腰纏萬貫的有錢人,自認為能力、才華不比他們差,而收獲卻比他們少,這是多麼不公平啊!而其實,隻要我們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勞動者,我們的心理又何嚐有這樣多的焦灼、急躁與失落,甚至是憤憤不平呢?麵對著眾多普通人,我們的心靈必然會多一份平靜豁達,甚至多一份愧疚。還有什麼不平衡可言呢?

心理不平衡導致人生創傷,心底無私則是治愈心理不平衡的良藥。在當今社會種種誘惑特別是金錢美色的誘惑麵前,一些人目眩頭暈,忘記了做人的起碼標準和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守則,在追求心理平衡的過程中導致了腐敗、墮落。這是值得注意的,也應是力求避免的。

5.“既生瑜,何生亮”,身心難健康

具有嫉妒心態的人,都希望別人生活的不如自己。自己有的別人不能有,別人有了,他就心裏不舒服,別人擁有了比自己強的實力或榮譽時,他會滋生出敵意,這種人往往會做出既損人又不利己的舉動來。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大都督周瑜具有大將之才,文韜武略,運籌帷幄。赤壁之戰,覆沒曹軍83萬人馬,曹操僅剩27人,敗走華容道。然而,也正是這位英雄,卻無大將度量,心胸狹小、嫉賢妒能,對才能高過自己的諸葛亮始終耿耿於懷,並屢次設計暗害。但周瑜的陰謀詭計,卻被諸葛亮一一識破。周瑜害人不成反害自己,最後落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在諸葛亮“三氣”之下,周瑜惱羞成怒,歎罷“既生瑜,何生亮”後,吐血而亡。周瑜以諸葛亮懷有超過自己的才智而寢食不安,這有他為東吳未來完全著想的一麵,但心懷嫉妒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他的早亡與這種嫉妒心態不能說沒有關係。

《內經》中指出:“百病生於氣矣。”這個“氣”用現代的話來解釋,就是嫉妒、生氣。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形態,在嫉妒心理的影響下,人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損害。特別是那些心理素質較差的老年人,一旦受到嫉妒心理的衝擊,內心便充滿了失望、懊惱、悲憤、痛苦和抑鬱,有的人甚至陷入絕望之中,難以自拔。

現代心理醫學研究證明,有嫉妒心理的人,情緒往往處於焦慮不安。怨恨煩惱等消極不良心境之中。這種不愉快的消極情緒,會使人的神經機能嚴重失調,從而影響到心血管的機能,進而導致心律不齊、高血壓、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官能症等身心疾病的發生。

嫉妒心理幾乎是人人都有,是人們心裏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因為嫉妒心理對於人們保持正常的人際交往及健全的社會生活是有害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別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在不知不覺地對別人產生嫉妒之心,這種負麵情緒,隨時都會演變成失常的決定,甚至會產生攻擊詆毀行為,不但危害他人,也給人際關係造成極大的障礙,最終還會摧毀自身,生活中我們宜自覺地平衡自己的心態,遇到超過我們或好過我們的人報以由衷的讚許,實際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在才智方麵超過我們的人所帶給我們便利,對此,我們不應嫉妒而是感謝才對。歡迎能超過我們才能的人同我們一道共事,這樣,不但不能影響我們才智的發揮,還能使我們學到新東西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