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心胸狹窄,“勝”也悲哀
中國人特要臉麵,事事總以勝者為榮為傲,故此,凡事都想當個勝者,似乎隻有這樣,才有尊嚴、才有麵子、才感到自豪、才讓人佩服。否則,就很難“咽”下這口氣。然而,有些事是不能爭強好勝的,如果你非要當“勝者”,其結果往往是,輕著丟盡臉麵,毫無尊嚴可言;重者兩敗俱傷,自身痛苦不堪,更有甚者還可能搭上自己的卿卿性命,這不能不說是“勝者”的悲哀。
《伊索寓言》上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農夫趕一頭驢子進城,走到山徑上,一邊是絕壁,一邊是懸崖,農夫恐怕驢子掉下去,就請它靠裏麵走,驢先生硬是不肯,非靠外麵走不可。農夫打它,它也不聽。拉它,它反而大肆踢騰。僵持到最後,驢子腳下一滑,跌下萬丈深穀,粉身碎骨。滿頭大汗的農夫歎曰:“你勝利啦。”
當然,驢子就是這麼個強脾氣,又缺乏人腦的思維,不聽農夫“勸阻”,以至“腳下一滑,跌下萬丈深穀,粉身碎骨。”雖說結局悲哀,但情有可原,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是,我們有些人卻天生的驢先生性格,在現實生活中,在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為了能夠成為“勝者”,總是自以為是,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不能不令人歎息,不能不令人悲哀!
一些人為了當上“勝者”,總是喜歡在眾人麵前奚落他人,抬高自己,輕者與人結怨,丟了自己的尊嚴和人品,引發相互“揭短亮醜”,重者導致拳腳相加,兩敗俱傷,此為其一;一些司機為了當上“英雄”,搶道行車、超車,往往引發車禍,搭上自己性命不說,還傷及無辜,此為其二;在家庭中,一些人麵對妻子或丈夫,常常毫不謙讓,總是永當“勝者”,就是“不肯往裏麵靠一靠”,最終使家庭不和,甚至破碎,此為其三;朋友或路人本無怨無仇,為了在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爭個我高你低,常常大動幹戈,最終“勝者”入獄,“敗者”傷痕累累,此為其四;有一則緣於翻蓋老房都想當“勝者”引發的一起案件。說的是畫家付某的嶽父在翻蓋老房時不僅超越鄰家肖某中心線蓋房,而且還比鄰家的房子高出一磚,這讓肖家很是不快。因為按當地的風俗,誰家的房子比鄰居矮那意味著將會被永遠欺壓。這一磚算是傷了雙方的和氣,從此兩家爭執不斷,直至對簿公堂。就在法院開庭的前一天晚上,付某為了幫助嶽父教訓“冤家”,用一副字畫和2000元錢雇來五六個打手,拿著砍刀、木棍將肖家人痛打一頓,造成兩人輕傷、一人輕微傷。普通的民間糾紛驟然升級,畫家和打手為此不僅身陷囹圄,還賠了8萬多元的損失費,你說這位“勝利者”能不悲哀嗎?
這些“勝者”之所以悲哀,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心胸狹窄、個人主義色彩太濃、不聽好人言的驢先生性格,才是其導致悲哀的根源。看來,做人做事,心胸要寬一些,肚量要大一些,“好人言”該多聽一聽,事事不能光想著自己,事事不能都要成為“勝者”。
大智若愚。如果在這些事情上,我們豁達開朗,多考慮一下對方的利益,多進行一下換位思考,多想一想遵守法律規則的重要性,換一種方式“處理”,自覺作出退讓,就會迎來一片“海闊天空”,就會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對自己對社會對他人對家庭都是大有裨益的,這才是英明的選擇!這才是真正的勝者!
這樣的勝者自古有之,“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當屬典範。據姚永樸先生《舊聞隨筆》記載:清朝大學士張英桐城老家與姓吳的鄰居之間有一空地,吳家修房砌牆越過了中界,張的家人寫信報告,本來想請在朝廷做大官的張英出來製止。誰知,張英批詩一首寄歸:
“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深感愧疚,立讓三尺;吳家被張家之舉所感動,也退讓了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成為一段千古佳話。試想,如果張英一利當前先為自己考慮,隻顧自家利益,仗勢欺人,其結果一定是弄得大家都不愉快,甚至由此引發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