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結構從裏向外主要分為:中心為熱核反應區,核心之外是輻射層,輻射層之外為對流層,對流層之外是太陽大氣層。
從核物理學理論推知,太陽中心是熱核反應區。太陽中心區占整個太陽半徑的1/4,約為整個太陽質量的一半以上。這表明太陽中心區的物質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達160 克。太陽在自身強大重力吸引下,中心區處於高密度、高溫和高壓狀態,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發祥地。
太陽中心區產生的能量的傳遞主要靠輻射形式。太陽中心區之外就是輻射層,輻射層的範圍是從熱核中心區頂部的0.25 個太陽半徑向外到0.86 個太陽半徑,這裏的溫度、密度和壓力都是從內向外遞減。從體積來說,輻射層占整個太陽體積的絕大部分。
太陽內部能量向外傳播,除輻射外,還有對流過程。即從太陽0.86 個太陽半徑向外到達太陽大氣層的底部,這一區間叫對流層。這一層氣體性質變化很大,很不穩定,形成明顯的上下對流運動。這是太陽內部結構的最外層。
太陽對流層外是太陽大氣層。太陽大氣層從裏向外又可分光球、色球和日冕。我們看到耀眼的太陽,就是太陽大氣層中光球發出的強烈的可見光。光球層位於對流層之外,屬太陽大氣層中的最底層或最裏層,光球層的厚度約500 公裏,與約70 萬公裏的太陽半徑相比,好似人的皮膚和肌肉之比。我們說太陽表麵的平均溫度約6000 攝氏度,指的就是這一層。
光球之外便是色球。平時由於地球大氣把強烈的光球可見光散射開,色球便被淹沒在藍天之中。隻有在日全食的時候才有機會直接飽覽色球紅豔的姿容。太陽色球是充滿磁場的等離子體層,厚約2500 公裏。其溫度從裏向外增加,與光球頂銜接的部分約4500攝氏度,到外層可達幾萬攝氏度。密度則隨高度增加而減低。整個色球層的結構不均勻,由於磁場的不穩定性,太陽高層大氣經
常產生爆發活動,產生耀斑現象。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中的物質也是等離子體,它的密度比色球層更低,而它的溫度反比色球層高,可達上百萬攝氏度。日全食時在日麵周圍看到放射狀的非常明亮的銀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太陽耀斑
太陽耀斑是一種最劇烈的太陽活動。一般認為發生在色球層中,所以也叫“色球爆發”。其主要觀測特征是,日麵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壽命僅在幾分鍾到幾十分鍾之間,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較慢。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峰年,耀斑出現頻繁且強度變強。
別看它隻是一個亮點,一旦出現,簡直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發。這一增亮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 萬至100 萬次強火山爆發的總能量,或相當於上百億枚百噸級氫彈的爆炸;而一次較大的耀斑爆發,在一二十分鍾內可釋放1025 焦耳的巨大能量。除了日麵局部突然增亮的現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現在從射電波段直到X射線的輻射通量的突然增強。耀斑所發射的輻射種類繁多,除可見光外,有紫外線、X 射線和伽馬射線,有紅外線和射電輻射,還有衝擊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