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太陽會越來越小嗎?(2 / 2)

可以從影子路線的寬度算出太陽從一個極到另一個極的距離——太陽的極徑。當影子掃過爪哇地區時,觀測員分布在預測的南、北邊緣的道旁,每個觀測員之間的間隔並不等距,在接近預測的邊緣附近的地方,密度最大。

在影子的北邊緣,3 號至6號觀測員沒有看見太陽全部消失,而7 號以後的觀測員大部分都說太陽全部被遮住了( 有幾個人的報告不太一致,可能因為他們沒弄清楚觀測的要求)。這說明北邊緣在6 號和7 號觀測員之間,他們站在預測邊緣以北500 米和550 米處,於是得出影子的實際邊緣在北部525±25 米處。

南部邊緣的報告不太清楚,可能因為這幾個觀測員訓練得太倉促。影子的確沒掃過1 號至3 號觀測員,但肯定掃過7 號到20 號,也可能掃過6 號。不過,4 號和5 號的報告似乎不太一致。因此,隻能是影子的邊緣在3 號和6 號,或3 號和7 號觀測點中間的地方。測出影子邊緣在預測位置以南800±300 米的地方。誤差之所以這樣大,是因為觀測人員在預測現場站得太分散造成的。

這些天文學家是根據日全食的起止時間剛好定在每邊影子的邊緣以內。由此來確定影子的位置。實際測出的起止時間表明,拿著秒表的觀察員的位置在北部邊界以內2140 米,在南部邊界以內2500 米。從觀測地點看,可以確定影子的南、北邊緣分別在預測邊緣以北500 米,以南900 米處。綜合所有數據,算出影子比預測的要寬1350 米。這就表明太陽的極半徑比標準值小0.34 弧秒。

測量結果似乎說明,太陽的直徑,尤其是兩極之間的距離,比預計的要小。極徑和赤道徑之差,是由指示誤差所造成的。若平均這兩個值,就可得出一個折中數,即太陽的半徑比標準值小0.2 弧秒。

1976 年和1979 年的日全食起止時間比標準值分別大0.13 和0.14 弧秒,1981年小0.05 弧秒。1983 年的數據與上述數據以及標準值都沒有顯著的差別。

英國科學家們認為,對這次取得的初步結果還要做大量的分析工作,包括核對所用地圖的精確性、月亮邊緣外形尺寸的精確度等等。

這次考察是測量太陽大小的一個重要開端。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一定會弄清楚太陽的直徑是否在改變這一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