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太陽會越來越小嗎?(1 / 2)

1983 年6 月11 日發生一次日食。在東爪哇地區看到了日全食,太陽完全失去光輝達五分鍾之久。

“太陽是不是愈來愈小了?”這是天文學界長期爭論而不得其解的問題。為了得到可靠的實驗數據,倫敦大學附屬學院的天文學家約翰· 帕金遜帶領他的3 個學生,和劍橋大學的道格拉斯· 高夫、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的科學家奧馬爾· 塞陶等人一起,到印度尼西亞東爪哇進行實地考察和觀測。爪哇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和20 幾個中學生當了考察隊的觀測員。他們成功地測量了太陽的直徑。

我們知道,月球在繞地球運行的過程中,有時會走到太陽和地球中間,這時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麵上,位於影子裏的觀測者便會看到太陽被月球遮住,這就是日食。

當月亮的圓麵大於太陽時,就可在月亮影子掃過的地區看到日全食。此時在邊緣地方的人們看到的是日偏食。日食帶的寬度一般為幾十公裏到二三百公裏。對於一定的月亮直徑來說,影子的寬度與太陽的尺寸成比例,較大的太陽投出較窄的影子,而小太陽投出較寬的影子。

根據預測得知,這次日全食經過的區域是從印度洋到南太平洋,日全食寬度約為200 公裏。考察隊將觀測點分成兩隊,分別站在影子兩端的邊緣處。當日偏食變為日全食時,就可準確地測出影寬。觀測員的任務很簡單,隻需報告自己看到的是全食還是偏食就行了。站在全食活動區以外的人應該說看到偏食,而站在活動區以內的人一定會說看到了全食。當日全食的影子從日全食經過路線的外緣,向全食活動區沿中心線移動到某一個點時,報告就會由“偏食”變成“全食”。影子在200 公裏的兩端同時到達這個位置時,就可算出月亮投到地球上的影子的寬度。

已知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以及月球的尺寸,那麼測量月球影子的寬度,就可算出太陽的尺寸。

據統計,每世紀平均發生日偏食82.5 次、日環食82.2 次、日全食67.2 次、日全環食4.8 次。對於某一確定地點來說,兩次日全食之間大約相隔400 年。所以一個人一生中能趕上親眼觀看一次日全食的機會,是極為難得的。1999 年8 月11 日在歐洲發生一次日全食,它的經過路線剛好掃過康沃爾南岸。

1983 年6 月11 日,清晨烏雲密布。七點鍾大家垂頭喪氣地走向指定地點。每個觀測員拿著兩片保護眼睛的膠片,一些觀測記錄表和一份用印尼文寫的注意事項。九點三十分,烏雲開始向大道另一側散開,天空綻露出碧藍的色彩。考察隊向觀測員提出了幾個問題:太陽是完全露出來的,還是隻有一點亮光? 看到太陽周圍有一個完整的日冕,還是有一個缺口? 其實,日全食時總是有一個完整的日冕的。向觀測員提出這樣的問題,隻不過是檢查一下他們是否能正確地回答問題。

日全食的整個活動時間,應恰好是在影子兩個邊緣以內掃過中心線的時間。考察隊測出的太陽極半徑比現在公認的標準值959.63弧秒小0.3.日全食的活動時間從影子路線的中心線的一個點來計算,由此可求出太陽的赤道直徑,即赤道徑,從而也可求出其半徑。假如太陽的半徑與所謂的“標準半徑”959.63 弧秒相等,我們已知影子掃過地球的速度,那麼就可算出日全食的全過程為5分7.14 秒。在東爪哇測出的兩個時間為5 分7.07 秒和5分8.09 秒。已知在這次日食中一秒鍾相當於太陽尺寸的0.321 弧秒,我們取這兩次計時的平均值,就可算出太陽的半徑比標準值小0.07 弧秒。準確地說,與標準值之差是-0.07±0.08 弧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