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危機已經被視為市場演化中的常態,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下,企業麵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外部經營環境變化多端,有人將現代社會稱為不確定的年代(theAgeOfUncertainty)。混沌、波動、劇變等逐漸成為常態,而且頻度越來越快,給企業帶來了形形色色的風險和挑戰。企業生存發展的曆史,實際上也是不斷應對不確定性和危機的曆史。
不治已病治未病
很多人談到危機就恐懼。那麼,有沒有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實際上,危機並沒有那麼可怕。以這次次貸問題引發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為例,從表象看起來像一場巨大的海嘯,很多專家包括格林斯潘在內都認為是“百年一遇”。但是客觀地說,危機烈度並沒有媒體渲染的那麼嚴重,如果剔除“去杠杆”、“去泡沫”的影響,虛擬經濟存在的問題本身就存在一個理性回歸的客觀要求,隻不過這次通過一個非正常的路徑實現了,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大,也難以與1929年的大危機相提並論。當然,“去杠杆”、“去泡沫”帶來的市場陣痛和心理落差,改變了很多人的心態,也放大了對危機的恐懼。
避免危機是上策,應對危機是中策,承受危機是下策。應對危機的關鍵是樹立理性、穩健和審慎的危機管理理念。避免危機是上策,應對危機是中策,承受危機是下策。中國傳統中醫理論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說法,強調內養正氣、外避邪風。《黃帝內經·素問》有言:“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名醫張仲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他在《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開篇)提出“上工治未病”,認為應以“通暢五髒元真”以治未病,“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按照科學規律調理好機體各項功能,可以有效抵禦疾病的侵襲。“治未病”這一古老的中醫傳統智慧,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有非常鮮明的指導意義和臨床價值。
在這次危機中,一些素來經營審慎、機體健康的金融企業不僅躲過了災難,甚至有的企業還從危機中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富國銀行(We11sFargo)的規模不能與花旗銀行等匹敵,國內業界原本並不太關注這家銀行,在金融危機中它不僅經受住了衝擊,而且從花旗手中成功競購到美聯銀行,股票逆市上揚。這個案例看似偶然,但仔細研究卻頗為耐人尋味。長期以來,富國銀行的經營一直以穩健著稱,雖然不像花旗等銀行那樣風光,更不像一些大量介入投資銀行業務的銀行那樣擁有高盈利水平,但是它在美國卻是唯一的一家獲得AAA信用評級的銀行。在市場“瘋狂”的時候,富國銀行不為所動,即便市場占有率在短期內出現下滑,仍堅持自己一貫的經營原則和風險偏好。《華爾街日報》一篇報道中引述了富國銀行董事長理查德·克瓦克維奇(RichardKovacevich)的一句話,應該說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他說發放那種高風險貸款在富國銀行“基因”中根本就不存在(GivingthatkindOf1oanisn’tinourDNA)。這樣的銀行就非常令人尊重。
反觀這次危機中不幸“得病”倒下的知名企業,實際上在“得病”之前都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內部機理失調,處於“亞健康”狀態。除了金融機構,製造業的一些著名企業也存在典型案例,例如在危機中申請破產保護的百年企業通用汽車公司。多年來,通用汽車內部問題積重難返,成本長期居高不下,全球擴張並購策略失敗,企業連年巨虧,2005年以來通用汽車累計虧損達800億美元,其中2007年達創紀錄的387億美元巨虧,2008年虧損309億美元。這次金融危機則使通用汽車雪上加霜,實際上已經瀕臨破產。如果沒有美國政府後來的大力救助,通用汽車的命運無疑會跟雷曼兄弟一樣。
任何今天破產或將破產的企業,都是昨天已經種下禍根,今天的任何措施都是承受昨天的失誤,卻不能解決昨天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今天破產或將破產的企業,都是昨天已經種下禍根,今天的任何措施都是承受昨天的失誤,卻不能解決昨天的問題。進而言之,今天的經營方略、行動和觀念,決定了明天的生存狀況。如果從這次危機中能夠真正認知到這一點,那麼不菲的學費也算是沒有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