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人類的永恒主題。

拉丁文中“發展”的字根是舒展、展開之意,一般來說,發展指生物演變、成長的各個階段。在社會學中,發展是從一種狀態向另外一種狀態的變化過程,這種新的狀態在一些方麵出現了進步。熊彼特指出,“發展是對均衡的幹擾,它永遠在改變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從這種意義上說,發展包括兩個方麵的基本內容:一是量的增長,二是質的提高,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隻有量的增長,而沒有質的提高,這樣的變化就不能叫做發展,同樣,如果僅僅注重質量的提高,在數量上停滯不前甚至下降,也很難稱得上發展。

中國的銀行業很容易陷入增長的迷戀。首先,銀行上上下下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有很強的業績追求,喜歡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創造出“豐功偉績”,最容易實現其業績夢想的,就是規模擴張,類似“翻一番”、“市場占比第一”、“國內第一”等等口號都體現了這種追求。其次,銀行的考核機製也鼓勵規模增長,按照規模進行排名,按照規模分配資源,按照規模考核幹部,誘使銀行管理者追求規模。最後,銀行本身具有一定規模經營特點,規模能給銀行帶來優勢,有了規模就可能支持大的客戶,贏得客戶信任,給人以信心,這常常成為追求規模的堂皇理由。現在中國的銀行業正處於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過多年的努力,經過剝離、財務重組、股份製改造、上市,中國大型銀行正在走向世界,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又恰逢遇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歐美銀行受到重創,市值大幅縮水,中國大型銀行的市值都排在了全球銀行業的前麵,這種情形大大刺激國人進一步擴張的情緒,銀行仍會將規模作為自己的追求,對此銀行管理者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國內外銀行的例子都說明一個道理,過分追求規模增長常常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伴隨銀行增長的,常常是大量的損失,效率低下,甚至是破產的陷阱。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銀行為了規模擴張,在貸款指標受到限製的情況下,發放大量繞規模貸款,事後證明,那些貸款絕大部分成為不良貸款。1999年以後,隨著住房製度改革,個人住房貸款成為一個新的貸款增長點,有些銀行為了規模擴張,下任務、分指標,在考核上推行買單製,辦理一筆貸款給予30~50元不等的獎勵,結果產生了大量的假按揭貸款、假個人貸款。再後來,很多銀行把信用卡業務作為發展重點,發信用卡成為規模增長的又一個熱點,發卡對象的門檻一降再降,根本不考慮其還款能力,不考慮其信用狀況。從未成年人到80多歲老人,從無業人員到詐騙分子,都在申請信用卡,一時問推銷信用卡像賣大白菜一樣,便宜處理,清倉甩賣,這些荒謬可笑的場麵被改編成小品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播放,其帶來的後果是出現了大量的無效卡。據統計,未激活卡等無效卡居然占總發行卡數的一半以上,信用卡成為套現、獲取銀行貸款的工具,信用卡透支形成的不良貸款近年來呈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