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曆史上的銀行破產案例,流動性扮演著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貝爾斯登、雷曼破產都是流動性直接導致的,英國的北岩銀行、華盛頓互助銀行在破產前都遇到了存款人的擠兌,曆史上,中國的票號、錢莊破產也是流動性出現了問題。清朝紅頂商人胡雪岩講述自己最後失敗時,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他的錢莊經營好像鍋和鍋蓋,有10口鍋,但隻有8個蓋,正常情況還能應付,遇到危機,很快就不能應對了,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銀行流動性的重要性,銀行對流動性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是絕對必要的。

流動性脆弱是銀行的天生缺陷,主要原因是:

其一,銀行一般是吸收小額短期限存款,發放大額長期限貸款,本身在期限、金額上就不匹配。

其二,銀行對存貸款承擔的責任約束不對稱,對存款人,銀行必須維持自己的信譽,存款人可以在任意時點提取存款,除非雙方有一些提前約定;而貸款,銀行已經將資金讓渡給了借款人,銀行一般不能提前收回,更為重要的是,客戶是否能夠按時還款,主動權並不在銀行手中,銀行麵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其三,現代銀行業的經營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存款不再是銀行資金的主要來源,銀行通過發行商業票據(commercia1paper)、存款證、拆借等方式從市場上融資,用於投資、貸款等各項業務需要。在正常市場環境下,銀行的流動性能夠得到保證,但是當危機發生時,市場上曾經充分的流動性馬上消失,市場籌資成本大幅上升,銀行很可能陷入流動性危機之中。

其四,銀行資金流動性受到其他市場的影響。2006年中國資本市場異常火暴,上證綜合指數節節升高,新股發行價屢屢創出新高,投資者都堅信新股不敗的神話,打新股成為一項重要的投資策略。當年很多大型國有企業紛紛上市,一隻股票上市發行,打新股的資金就會聞風而動,凍結的資金高達1000多億元,銀行存款快速流向資本市場。在這些敏感日子,銀行的資金非常緊張,險些造成流動性事件。

目前國內大型銀行普遍對流動性關注不夠,首先,中國目前還是高儲蓄國家,儲蓄率高達60%以上,大型銀行的資金普遍比較富裕,存貸比一般都在60%左右,流動性壓力小;其次,大型銀行大多是國有銀行,存款人都認為國家會為這些銀行提供最後的保護,銀行不會倒,一般民眾、企業存款選擇國有大型銀行的比較多,銀行缺乏流動性憂患意識。但是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長期的麻痹大意會釀出大患,銀行最可能在流動性上出現問題,必須建立流動性的管理機製。

銀行監管機構對流動性風險管理非常關注,巴塞爾委員會在1992年發布了《計量與管理流動性的框架》,2000年發布了《銀行機構流動性管理的穩健做法》,2008年發布了《有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的原則》;中國銀監會在2009年發布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銀行要建立流動性風險管理體係,其核心內容包括:(1)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的有效監控;(2)完善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3)完善的流動性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製程序;(4)完善的內部控製和有效的監督機製;(5)完善、有效的信息管理係統;(6)有效的危機處理機製。

流動性和流言是孿生兄弟,常相伴出現。流言的出現既說明銀行的流動性存在一定的可疑點,又在很大程度上損害著外界對銀行的信心。流動性風險與信心可以看做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此消彼長,相互作用。

有人總結華爾街:“這裏不製造機器,也不生產麵包;在信心中生存,在流言裏滅亡!”次貸危機發生後,貝爾斯登旗下兩個對衝基金清算破產,貝爾斯登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最後無奈之下隻能投身摩根。貝爾斯登倒下之後,彭博、路透等各大媒體紛紛質疑:誰是下一個貝爾斯登?媒體所指者,雷曼!盡管雷曼使出了渾身解數,又是賣資產,又是換高管,又是歡迎美聯儲檢查,但是所有的投資者都把雷曼作為高風險交易對手,都在減少雷曼的風險限額,很多機構賣空雷曼的股票和債券,最後雷曼在流動性的懷疑聲中破產而亡。

對企業來說,流動性崩潰於高負債率;對投資銀行來說,流動性崩潰於高杠杆率;對商業銀行來說,流動性崩潰於高存貸比。對企業來說,流動性崩潰於高負債率;對投資銀行來說,流動性崩潰於高杠杆率;對商業銀行來說,流動性崩潰於高存貸比。解決流動性問題需要從整個銀行管理體係構建入手,包括資產質量、客戶服務、核心存款、結算係統、應急處理等等,但根源還在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雷曼破產是因為其資產中有大量的次級貸款和證券化產品,山西票號的滅亡是因為其主要經營官銀,正是這種結構的缺陷,在危機來臨時,馬上陷入流動性困境。流動性危機的發生,內因起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