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底線2.充分發揮銀行經營的資本約束功能(1 / 1)

有多少資本就做多大生意。長期以來,資本被人們作為一個財務名詞廣泛應用卻忽略了資本對經營的約束功能。從風險管理角度來考察,資本約束是管理理性的反映,是對不良經營方式和經營衝動的製約。若銀行的資本約束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會導致整體風險管理能力低下。資本的約束作用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資本對銀行經營規模的約束。依照《巴塞爾協議》所確定的監管資本標準,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8%的水平。資本充足率是對銀行補償損失能力的判斷依據,如果監管機構認為銀行資本不充足,要求補充資本,銀行要麼必須迅速啟動融資程序盡快補充資本金,要麼必須放緩業務發展速度、縮減資產擴張的規模,或者調整現有資產結構、降低資產的整體風險權重。

其二,資本結構對治理結構的約束。資本代表投資者權益。權益資本是銀行資產和負債之問的差額,代表了股東對銀行資產的要求權。因此,股本回報率是決定銀行市場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權益資本對銀行風險管理有著深刻的、基礎的、長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權益資本的來源結構決定了銀行的組織治理結構。股份有限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獨資公司的資本來源結構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決定了形成股東偏好的不同機製。對股份有限公司來說,其廣泛眾多的股東背景決定了股東大會的決策地位,其風險偏好的形成常常要經過比較複雜的流程;對獨資公司來說,其一股獨大的資本來源決定了董事會的中心決策地位;對有限責任公司來說,大股東的投資偏好常常決定了銀行的經營方略。

其三,資本要足夠抵禦銀行的非預期損失,但是不能以為資本約束是萬能的,能夠解決銀行經營中麵臨的所有問題。由於非預期損失的概念是建立在一定的置信區問水平之上,因此,資本並不能抵禦市場極端事件引起的損失風險。比如金融危機中破產的英國北岩銀行,其資本充足率是很高的,超過監管要求,但並不能應對擠兌風險。而全球金融危機發生時出現的流動性枯竭,也同樣無法通過資本來解決。

其四,要樹立資本不是免費午餐的概念。在金融危機中,原來極其廉價的資本,再也不會源源不斷地不請自來;相反,為了擺脫困境,再強勢的機構都要向資本低頭,付出沉重的代價。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證明了資本的昂貴性。美國國際集團(AIG)因流動性危機而接受美聯儲高達850億美元的注資時,不得不出讓其79.9%的權益性資本以及暫停派發紅利或股息的權利,喪失了經營的獨立性。在2008年9月金融危機最嚴重之際,高盛為接受巴菲特注資的50億美元,付出的條件是10%的股息以及以每股115美元價格行權的條件,而以一年後高盛的股份來計算,“股神”已嫌22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高達45%。

其五,在風險管理實踐中,資本約束的底線表現為動態的資本管理體製。經濟資本是銀行內部評估而產生的配置給某項資產或某項業務用以減緩風險衝擊的資本(基於計量的虛擬資本),它不同於權益資本和監管資本,是銀行業務發展中承擔風險水平的真實反映。

當經濟資本在數量上接近或者超過銀行的實際資本時,說明銀行所麵臨的風險水平接近或者超過其風險承受能力。這時,銀行就需要補充實際資本,或者調整業務結構、降低經濟資本總量。經濟資本所設定的是各項業務的風險總量邊界,守住這個邊界,才能確保銀行經營的安全。

綜合來看,資本對銀行的規模與經營邊界要有基本的約束,資本要足夠抵禦銀行的非預期損失。一方麵,資本約束製約著銀行規模的外延式擴張;另一方麵,資本約束督促銀行通過優化資產配置(調結構)、提高管理水平以提高資本運用的效率。

正確地運用和駕馭資本約束功能,使得風險管理在銀行經營與發展的整體背景下發揮安全保障的作用,這是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思維。在商業銀行處理規模、發展、速度、質量等目標的關係方麵,資本應當成為最關鍵的紐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資本是銀行風險管理的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