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envirenment)有“環繞、包圍”的意思,也就是說,環繞在我們周圍的事物就是環境。空氣、土地、水、植物和動物等自然物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物質文明的發達離不開自然環境資源的支持。我們在享受工業化帶來的豐富的物質產品時,也在吞食著毀壞自然環境的惡果,荒漠化、水汙染、自然災難頻繁、能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等等。這種發展模式必將最終威脅人類的生存。在享受祖先為我們保留的環境資源財富時,我們不能斷掉子孫後代的“活路”,保護環境、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未來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體現了一種“代際公平”,環保是企業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環保、低碳等要求的是一種文明生活方式,銀行要保持市場先機,就必須吸納先進文明的生活方式。
環保、低碳等要求的是一種文明生活方式,銀行要保持市場先機,就必須吸納先進文明的生活方式,支持推動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也就同時獲得了市場的先機,這也是競爭的訣竅。
銀行並不是汙染環境的主要和直接“凶手”,但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可能會縱容企業汙染環境,成為環境惡化的推手。現代經濟的特點之一就是金融化,資金越來越主導著經濟的發展與行業結構的變化。如果僅以追逐利潤為導向,縱容高耗能、高汙染企業行業的發展無異於“殺雞取卵”。這種透支未來的做法意味著不可持續性,而經濟的不可持續將直接導致銀行業務的萎縮和枯竭。反之,堅守環保底線,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也就能為銀行的長久發展贏得空問,“百年老店”的願望才能得以實現。
堅持環保底線,應首先體現在銀行的經營活動中。任何機構或個人的行為活動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環境。毫不誇張地說,少喝一杯咖啡也能減少碳排放,因為種咖啡豆需要化肥,製造化肥就需要能源,就會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堅持環保底線就應從自身做起,一方麵進行節能設施改造,如安裝節能燈管、建立節能信息管理係統等;另一方麵,充分利用辦公信息網絡功能資源,減少紙質文件的製發和控製文件印製數量,盡量采用視頻(電話)形式召開會議,減少出差費用,緩解交通狀況。隻有將環保落實到經營的每個環節當中,銀行才能自覺將環保作為業務開展的底線,否則,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環保作為銀行經營的底線要求,直接體現了銀行的社會責任。銀行開展業務要有意識地選擇能夠滿足社會環保要求的項目和產品,不能隻考慮經濟利益,而應賦予環保底線的“一票否決權”。例如,鄂爾多斯地區生產的羊毛(絨)衫,品牌知名度高,產品需求旺盛,生產企業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給這樣的企業貸款無疑是有利可圖且風險較低。但從環保角度來看,生產羊毛衫的羊毛(絨)來自山羊,山羊吃草根,會破壞草原植被並逐漸荒漠化。因此,對這種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就是在間接毀壞環境,獲取的經濟利益是建立在犧牲社會公眾利益的基礎上,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再比如三門峽水利工程,由於其選址的不當以及忽視環保因素,剛開始對黃河下遊地區發揮了防洪、防淩、發電、供水、灌溉等綜合社會效益,同時也帶來了環境問題,如“水災搬家”,造成上遊渭河的洪澇災害。由於對泥沙問題測算錯誤,後來三門峽水利工程成了失敗工程。現在社會上同樣有水電熱,對會破壞周邊環境的水電建設項目,銀行有義務從貸款上進行約束。
堅守環保底線的銀行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損失一些利益,但長期看卻會得到社會更廣泛的認同與支持,從而獲得更廣闊的業務發展空問。在堅持環保底線的過程中,銀行仍可獲得新的業務增長點,搶占市場先機。例如,我國作為具有較大潛力的碳減排出售國,電力、煤炭等企業都具有較大的碳減排潛力。以電力項目為例:火電項目可能需要購買碳減排指標,水電、風電、生物質發電、天然氣發電、太陽能發電、潮汐發電等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可以參加碳減排交易,增加項目收益。銀行業可為碳交易的所有參與者提供交易代理、辛迪加組織、風險安排、風險對衝、貸款、證券化、擔保等金融服務和全麵的碳交易谘詢服務。在堅持環保標準的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排放權交易於2008~2012年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容量為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由此可見,銀行業堅持環保底線,並不意味著業務的萎縮和盈利的減少,反而可以得到新的發展機會,實現發展與環保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