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叫得響遭遇拆遷 謝長倌露出真容(1 / 3)

節後回到大鳥,剛一上班,毛建國就將新的任務交給趙亮:因為周武英已經被開除,跑到都市報去做社會新聞部主任,趙亮接手周武英的政法口,以後主要跑政法新聞。毛建國一再叮囑:“你以前和周武英是朋友,以後就是競爭對手,你要想辦法對付周武英,他們有了獨家的政法新聞,我可饒不了你。”

報社本來有漏稿處罰製度,趙亮也能夠接受,隻是看到毛建國對周武英耿耿於懷,暗自覺得好笑。

剛一接手政法口,趙亮就麵臨重大報道的考驗:搞好劉西林的審判報道。從檢察院來的線索,不久就要開兩會,上麵要求在兩會之前,公開審判交通局長劉西林,算是給兩會的一個獻禮。劉西林是大鳥市最近幾年抓的最大的貪官,說是涉案金額數以千萬記,老百姓一聽說反腐,就十分開心,因此此案關注度高。不僅僅毛建國,就是陳中,也經常來過問此案的進展,一再叮囑,千萬不要漏稿打敗仗,生活報丟不起這個臉!

因此,趙亮高度緊張起來,反複叮囑檢察院與法院的通訊員,有什麼動靜,一定要通知自己。得到肯定答複以後,方才略微放下心來。

這天,趙亮應律師曹正義的邀約,到叫得響吃午飯。見門口迎接他的是一個小孩,心裏想到,郝兵還雇傭童工了?想不到那小孩十分主動:“趙叔叔,你好呀。”

趙亮第一次被人叫做叔叔,嚇了一跳,仔細打量這個小孩,還是陌生:“你是誰呀,叫我叔叔,嚇我哦。”

郝兵見到趙亮,打了招呼說:“這不是小菱子從收容所帶回來的軍軍嗎?”

趙亮一拍腦袋:“事多,忘記了!”看著軍軍,隻有一個多月,變化了很多,不是那麼精瘦,臉色也紅潤起來,穿著也體麵些了,怪不得自己不認識。

郝兵招呼趙亮到包間坐下,見曹正義已經先到了,就禮貌地打了一個招呼。

曹正義急切地說:“趙亮,今天遇到棘手的事情,這裏要拆遷了,卻不談補償的問題,這些租戶要吃大虧了。”

原來,雖然皇都的批文還沒有正式下來,但是,地鐵建設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萬事俱備,隻待批文。在等待的過程中,大鳥市決定發揚改革的精神,邊幹邊等,先幹起來再說。

地鐵規劃已經公布,“叫得響”一帶要做出入站口,需要全部拆遷。

這就苦了郝兵,剛剛裝修花了60多萬元,還沒有兩個月,就要拆除,這個損失也太大了。

拆遷補償隻給房東,像郝兵這樣租來房子裝修的,一點補償都沒有。目前,有這種類似問題的不止一戶兩戶。和郝兵他們一起經商的幾十戶都得到通知:地鐵建設,是國家的重點工程。哪個敢違法亂紀,敢拖延搬遷,造成工期延誤的,一律給予行政乃至於刑事處罰。期限在三十天之內。三十天不搬完的,強製搬遷,造成的損失,由釘子戶自己負責。政府鮮紅的大印,蓋著通告的下麵,威風赫赫。又有檢察院、法院、公安局、司法局的通告,貼在旁邊,也是大大的印章,看著令人心驚。

這些商戶,都是外地來大鳥的打工者,哪裏有什麼見識呢?一個個如驚弓之鳥,整日東串西串,打聽消息,走門路,想著多少得點補償。找去找來,隻有曹正義律師願意免費代理這件事情,替他們出頭。其他律師聽說涉及到重點工程,連話都不願意多說就拒絕了。

看著郝兵滿臉愁容,趙亮也很心痛,剛剛投入的六十多萬裝修費,不說對於郝兵這樣進城打工者,就是對於城裏人,也是一筆巨款,眼看著要打水漂,心裏怎麼能不著急?

細細思考起來,這個問題確實比較複雜,究竟是誰的過錯呢?似乎誰也沒有錯誤。

就政府來說,沒有錯。修建地鐵,為民造福,難道有錯嗎?難道是郝兵的錯?郝兵也沒有錯。起碼政府應該提前告知這個地方的規劃,免得他盲目裝修,花冤枉錢,怎麼能突然說拆就拆了呢?從這點來說,政府應該給予補償,但是這個房子,是房東的,與租房戶沒有關係,政府拒絕補償,理由也說得過去。

因為想不清,趙亮無法安慰郝兵。

閑話之餘,曹正義提供了另外一個重要信息。交通局長劉西林請的辯護律師,來自於皇都,是大名鼎鼎的江無波教授的弟子。本來想找本地請一個熟悉情況的律師幫助工作,也找了曹正義這樣知名的本地律師,曹正義等律師要在大鳥市混飯吃,哪敢接這個燙手的山芋?不得已,全部請了一些外來的律師,本地隻有幾個不入流的小律師不怕死,進入律師團為皇都律師打下手。皇都律師認為此案是冤案,劉西林是無罪的。他們要當庭做無罪辯護,這兩天要造輿論,找記者開新聞發布會。

趙亮很惶惑,生怕漏稿:“我們生活報是大鳥發行量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報紙,為什麼他們不聯係我?”

曹正義說:“外來人不清楚具體情況,好像新聞發布這個事情,都交予都市報的周武英統一負責了。劉西林不缺錢,周武英自然不會白費力。”

周武英不與自己聯係,算是想給生活報一個難堪,也合符情理。趙亮馬上電話楊建,得到信息,就在這天上午,周武英召集大鳥市政法記者,開了劉西林案情通報會,並把通稿交給每個新聞單位。周武英一再交代大家,千萬不要告訴生活報。

趙亮不覺來氣,自己剛剛幫周武英洗去了冤屈,他竟然這樣對待自己,真是不仁義。若是別人,趙亮就算了,隨便他去了。可是因為涉及到自己看做朋友的周武英,他就要打電話問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