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趾和腎髒、膀胱有關,中醫學認為這些器官在五行中屬水,與全身的水液代謝關係密切。
若膀胱經機能減弱,水液流動停滯,會引起肩周炎、眼睛疲勞、耳鳴、重聽、頭痛、中耳炎、昏眩、低血壓、痔瘡、膀胱炎、腦部疾病、子宮異常等各種症狀。因此,平時應經常按摩小趾,促進體內的水液流通。
此趾虛弱時,容易引起自律神經異常,導致昏眩、站起時頭暈、耳鳴和重聽等;到中年以後,小趾堅硬或彎曲變形時,慎防白內障、青光眼、眼睛疲勞、癌症、腦軟化症等。
小趾結實的人性欲較強。若小趾和拇趾都脹滿,必須注意是否是性欲亢進和糖尿病;小趾虛弱者,其性欲較弱,性情較陰沉;若小趾彎曲歪斜時,則應考慮子宮的異常。
另外,腳趾的異常,還有以下具體表現。
趾甲透裂、直貫甲頂為中風先兆;
趾甲青紫,反映出機體循環係統障礙;
趾甲有縱溝、不平、薄軟、剝脫,為營養不良的表現;
趾甲殘脫,為靜脈炎的表現;
趾甲動搖鬆脫,為肝病血虛;
趾甲下有一條或數條縱行黑線,為內分泌失調、痛經、月經紊亂;
趾甲蒼白無血色,可見於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
趾甲緊扣入肉,為肝氣鬱滯;
趾甲凹凸不平,多見於慢性肝腎疾患;
趾甲有白斑或紅白相間斑點,為小兒蟲積;
大拇趾腫脹,為糖尿病;
足第四趾蒼白水腫,多見於高血壓及動脈硬化。
足部的健康秘密
從足底看健康
足底異常,常有以下具體表現:
足底內側緣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
足底塌陷(扁平足),多由於骨骼、韌帶、肌肉受損及先天性發育不良所引起;
扁平足兼有皮膚蒼白,常伴有脊椎病;
右扁平足,多有肝髒和膽囊疾患;
左扁平足,多有心髒疾患;
拇趾外翻,常有頸椎和甲狀腺疾患;
足底拇趾外側出現突起,多為五官科炎症;
足底拇趾端出現瘦弱,多表現為耳部疾患;
足底拇趾關節趾骨突起,為頸椎病變;
從足背看病情
腳背出現異常,常有以下表現:
足踝部水腫,多為心衰、腎炎;
足踝內側出現紫斑點,多見於痛經及子宮疾患;
足踝內側出現蒼白,多見於小腹疝氣;
足背外翻,多見於外翻扭傷;
足背內翻,多見於內翻扭傷(外側韌帶損傷);
足背的足趾根部有小白脂肪塊,多為高血壓病的表現;
足背趾關節部分出現水腫,多提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
足背部出現血點、斑點,多見於造血係統疾病;
足背部出現隆起,多見於泌尿係統結石;
足背部出現凹陷,多見於肝硬化、肝癌;
足背部出現隆起腫大的結節,多見於各種腫瘤病症。
足部感知看健康
身體某部位不適時,會影響至腳底反射區。也就是說,按壓腳底,可以探查身體不適之處。例如,胃不好的人若按壓胃的反射區,就會感到強烈疼痛。
腳跟處感到疼痛時,多半是身體疲勞、能源長期性不足,或肝髒衰弱所致;腳跟附近為生殖器反射區,若腳跟疼痛應考慮是否有生殖器的麻煩。
由於痛的感覺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但是,若反射區痛得較劇烈,其身體相對部位的毛病愈大。相反地,痛的程度愈弱,則病況愈輕,或是舊疾未痊愈者。但是,因鞋不適而引起的急性腳痛,腳變形時,則應當別論。
足部的骨骼構成
足部骨骼的組成
人體足部骨骼包括跗骨、蹠骨和趾骨三部分,每隻足共有26塊骨。
1.跗骨。
較粗大,位於足的後半部,分為前、中、後三列,共有七塊。前列由內向外依次為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中列有足舟骨;後列有距骨和跟骨。
距骨分體、頸、頭三部分,與舟骨的關節麵相接;跟骨為最大的跗骨,上麵有3個關節麵,分別與距骨、舟狀骨構成大關節;足舟骨介於距骨與3個楔骨之間,位於足內側縱弓的中央部分,其內緣有一向下垂的舟骨粗隆,為足部明顯標誌;骰骨為不規則的立方體,嵌在跟骨與第4、5蹠骨之間。
2.蹠骨。
位於跗骨之前、趾骨之後,共五塊,由內向外依次為第一至五蹠骨,構成足掌蹠部的前半部。每塊蹠骨分為頭、體、底三部分。第五蹠骨底外側部突向後,稱為第五蹠骨粗隆。
3.趾骨。
共有14塊。拇趾有兩節趾骨,即近節趾骨與末節趾骨;其餘各趾有三節趾骨,即近節、中節和末節趾骨。每節趾骨分為滑車(小頭)、體、底三部分。
足部關節
足部各骨之間連接成的關節達33個之多。脛骨下端、內踝、外踝與距骨共同構成踝關節(距上關節);距跟關節和距舟關節組合成距下關節;距上關節和距下關節形成足關節。
蹠骨與近節趾骨之間構成蹠趾關節,第一蹠骨與拇趾近節趾骨近端構成第一蹠趾關節。趾骨之間構成趾間關節,第二至五趾的近節趾骨與中節趾骨間構成近側趾間關節(或第一趾間關節),中節趾骨與末節趾骨間構成遠側趾間關節(或第二趾間關節)。
足部有六條經脈
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因此,足部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循行、分布之處,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的根部與本部的所在地。
足部6條經脈與全身其他各經絡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正如《素問·厥論》所說:“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裏。”說明足部與周身陰陽經絡有著密切的聯係。因此,按摩足部相應的穴位可以治療遠端部位(頭麵、髒腑、軀幹等)的疾病,或對全身的某些機能狀態起到調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