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傳媒產業效益評價研究
產業是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具有某一共同屬性生產和勞務企業的集合。傳媒產業是傳播和加工信息、探索知識真諦的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新聞、書籍、報刊、電子出版物、音像製品、廣播、電視、電影和互聯網等。國家廣電總局根據中國傳媒產業的實際情況,將中國傳媒產業劃分為六個集團,即廣播電視集團、報業集團、出版集團、電影集團、發行集團、電網集團。
傳媒產業是新興產業,是21世紀最具活力、最具暴利的產業。我國傳媒產業化進程剛剛起步,產業化的關鍵是經濟效益,效益最大化是各產業追求的永恒目標。中國傳媒產業經濟效益如何評價?評價的指標有哪些?是當前我國經濟界、傳媒界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所以我們選擇“中國傳媒產業效益評價研究”科研課題,對我國傳媒各集團產業化進程及經濟效益評價進行全麵係統的研究。
(一)中國傳媒產業效益評價的意義
1.正確評價傳媒產業經濟效益,提高中國傳媒國際競爭力
傳媒產業是我國的幼稚產業,加入WTO時,麵對發達國家的強大壓力,中國政府被迫做出逐步向外國資本開放的承諾。
到2006年11月10日中國加入WTO已滿五年,中國傳媒領域對外國資本的限製基本上已經全部解禁,國外傳媒巨頭對中國傳媒這塊未開墾的處女地早已虎視眈眈,他們抓住每一個政策空間,不遺餘力地搶占中國市場。麵對國際強大資本和強勢媒體的競爭,中國傳媒產業及政府管理部門要有強烈的國家使命意識和創新精神,充分利用WTO給中國傳媒帶來的機遇,大力發展中國傳媒產業,加快傳媒產業化步伐,優化資源配置,實行規模經營,打造世界一流的傳媒集團,正確評價傳媒產業的經濟效益,增強中國傳媒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傳媒產業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中國經濟已經持續快速發展了30年,邊際效益增長近乎極限,中國經濟要想繼續快速增長,傳媒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傳媒產業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傳媒產業的成長和發展標誌著中國物質生產和人民生活已經達到小康水平。
傳媒產業是新興產業,是處於成長期的產業。據統計,我國傳媒產業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利稅總額已經超過煙草行業,是我國第四大支柱產業。
傳媒產業的發展,伴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革命,將文化、藝術、科技融為一體。傳媒產業的發展打破了中國經濟市場原來相對平衡的產業格局,使社會資源重新配置,促進相關上下遊企業發展,衍生出許多相關知識、邊緣科學、高新技術,增加了就業崗位,產生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中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3.中國傳媒產業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
消費經濟學理論和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結構會發生根本性轉變,由生存發展型轉向享受發展型。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達到1090美元,2004年達到1200美元,2006年達到2000美元。中國人民消費結構升級,由溫飽型轉向小康型,人民需要大量高質量的精神、娛樂、文化產品,中國傳媒產業化是消費者的需求,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
中國傳媒產品消費者眾多,有廣大的農村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市場規模大,發展潛力大。傳媒產品“風格、風采、風味”千姿百態,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強,變化莫測。中國傳媒產業化發展必將促進中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轉變。
4.正確評價傳媒產業效益,強化了我國傳媒的公信力
傳媒產業肩負著輿論導向和信息傳播的雙重功能,在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媒體公信力是核心競爭力。媒體公信力是指受眾對媒體信息的信賴程度,媒體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要有客觀性、真實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媒體及時公布統計信息,指導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媒體廣告,引導人民消費;對社會弊病和陋習,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特別是胡錦濤主席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後,媒體積極主動、健康有效的輿論導向,發揮了重大的建設性作用。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傳媒產業快速發展,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影響凸顯,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更廣泛。正確評價傳媒產業的綜合效益,調動了各媒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強化了中國傳媒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5.正確評價傳媒產業效益,打造中國傳媒品牌
世界五大傳媒集團長久不衰的原因是經濟效益好,有雄厚的資本和眾多知名的品牌。
傳媒品牌是傳媒產業的聲譽,傳媒產業的無形資產,傳媒產業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品牌是長期培養和打造的,我國傳媒產業要樹立品牌意識,對傳媒企業和產品要嚴格管理,培養和打造中國傳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