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總論(1)(2 / 3)

提高傳媒產業經濟效益,首先對傳媒經濟效益要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中國傳媒管理部門要建立一套與國際接軌的、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體係,對傳媒產業經濟效益做出公平、公正、合理的評價。

(二)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的現狀

中國傳媒產業基本上沒有開展經濟效益考核,至今還沒有建立一套與國際接軌切實可行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係,其原因如下:

1.傳媒產業化進程剛剛起步,經濟效益低下

(1)經濟體製改革起步晚,產業化進程緩慢

(2)中國傳媒產業集中度低

(3)中國傳媒產業科技水平落後,技術進步能力差

(4)中國傳媒產業經濟效益差,營利水平低

(5)中國傳媒產業缺乏複合型人才

2.中國傳媒產業增加值統計不規範

(1)全國各傳媒集團尚未建立統一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係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傳媒單位有評價宣傳效果的指標體係,基本是政治宣傳和輿論導向評價指標。傳媒進入產業化改革後,這類指標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目前我國各傳媒集團尚未建立相對統一的評價和衡量中國傳媒產業化進程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係。

(2)國家統計傳媒產業增加值不規範

國內生產總值GDP=∑(各部門的總產出-該部門的中間消耗)=∑各部門的增加值

過去由於傳媒產業增加值很少,對GDP的貢獻很低,所以國民經濟核算對傳媒產業沒有詳細的統計分類和統計代碼。

(三)正確評價中國傳媒產業經濟效益的對策和措施

1.加快傳媒產業化進程,提高經濟效益

(1)積極推行經濟體製改革和機製創新

(2)優化中國傳媒產業的資本運營

(3)打造中國傳媒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培育和延長傳媒產業鏈

(5)大力促進中國傳媒產業的區域聚集

(6)建立健全傳媒產業法律法規體係

2.正確評價傳媒產業綜合經濟效益

(1)建立評價傳媒產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指標體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傳媒產業應建立統一的切實可行的綜合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係,以便全國對各傳媒集團經濟效益有統一的評價標準。評價指標是取得調查資料的重要工具,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必須經過民主程序,廣泛征求各傳媒集團領導和員工的意見,指標內容盡可能涵蓋經濟效益的各個方麵,指標範疇、口徑、計算方法要明確統一,各評價指標要相互聯係、相互補充,既能綜合、全麵、客觀地反映傳媒集團經濟效益,又便於做定量分析。

(2)中國傳媒產業的統計分類標準及其統計代碼

①文化產業統計分類

文化產業是為提高國家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產業,根據我國國民經濟行業統計分類,文化產業屬於服務業,是第三產業。

國家統計局根據文化產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於2004年4月1日印發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從統計學意義上對文化產業的概念和範疇進行了權威界定。具體內容如下:

文化產業核心層包括:新聞、報紙、期刊、出版、圖書、電視、廣播、電影、電子出版物、音像製品、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文藝表演、文化演出館、文物及文物保護、文化研究、文化社團、群眾文化服務及其他文化等。

文化產業外圍層包括:互聯網、廣告、知識產權服務、會展、旅行社服務、遊覽景區文化服務、室內娛樂、遊樂園、休閑健身娛樂、網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產品租賃和拍賣。

文化產業相關層包括: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印刷設備、家用視聽設備、文具、紙張、照相器材、膠片膠卷、磁帶、光盤、工藝品的生產和銷售、樂器、玩具、遊藝器材及其他相關上下遊企業。

②傳媒產業統計分類標準及其代碼

傳媒產業是文化產業的核心部分,為準確統計傳媒產業數字信息及其對GDP的貢獻,加快傳媒產業化進程,國家統計局2004年頒布了中國傳媒產業統計分類標準及統計代碼。

2008年奧運會是體育盛會,更是世界最大的傳媒盛會,屆時世界著名強勢媒體彙集;頂尖級媒體記者、編輯、攝影、音樂製片等專業人士雲集;傳媒高精尖技術展示;新舊媒體交融。這是中國傳媒向世界先進傳媒學習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也是中國傳媒產業化形象和素質的展現和考驗,中國傳媒應充分發揮東道主的作用,親切友善,協調配合,使世界傳媒對北京奧運會做出高水平報道,向全世界人民展現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