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論(2 / 2)

清之初,漢人曾經對擁有皇權的滿族充滿仇恨,但很快漢人中的精英就成為大清統治階級的一份子。民族主義思想濃厚的錢穆如是說:“清人入關,遭遇到明代士大夫激昂的反抗,尤其在江南一帶。”“漢民族文化正統的承續者是讀書人”,但這些人為了“使他們的經濟生活維持在某種水平線之上”,隻能“應舉做官,這樣就走上與異族政權的妥協”,從而使“中國社會實已走上一條比較和平而穩定的路,而為狹義的部族政權所宰製。”這種貶抑清朝與滿族的說法,在民國年間非常盛行。

僅以滿族在清代及之後的曆史經曆觀之,自17世紀滿族形成以後,在四個世紀的光陰之中,這個民族經曆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從“野蠻人的部落”發展到文明帝國的統治民族(17~19世紀),又從政治上的“上等人”淪落為被排斥的社會“下等人”(清末民初“排滿”運動),然後幾乎銷聲匿跡(民國),而後又爆發式人口增長(20世紀80年代)。如此特殊的曆史經曆,即使以全球眼光來看,其戲劇性也幾乎不輸於猶太民族。究竟是什麼力量能推動一個民族曆經這樣輝煌與黯淡交替的滄桑?這樣的遭遇又會為這個民族留下什麼樣的曆史記憶,反過來,這樣的曆史記憶又會如何塑造這個民族自身?特別是,在中國從傳統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體製轉變的過程中,滿族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她為革命黨“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的社會動員提供了一個“種族的他者”,卻以一種流水般自然的方式漸漸融彙於中華民族的泱泱共同體之中。

帶著這些未解之謎,開始關於滿族的敘事,或許書寫的內容並非僅僅一個民族的民族誌。實際上,今天的滿族,在文化上已經不具備自己鮮明的民族特點,相反,在諸多方麵都和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有著極高的一致性,無論是體質、語言、居住格局、生活習俗,甚至可能部分地包括心理認同。但同時,在當代中國社會,滿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第二大民族人口集團,她的成員超過100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紀的中國,滿族曆史與文化正在經曆著某種“複興”的過程。

無論如何,作為一本介紹滿族的書,注定會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命題出於技術原因而被忽略在書寫的內容之外。最典型的命題比如:對於這個曾經掌握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代皇權的民族,為什麼現代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並沒有催生出來一個滿族民族主義運動,相反滿族民族性消散之快、與其他民族融合之徹底,在現代史上也是相當顯著的案例。這其中包含了怎樣的動力和機製,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又具有什麼樣的世界性意義?

這就是謎一樣的滿族。在她顯赫的曆史和從容的現實之間,我們不僅可以發現一個民族不斷演變的曆史線索與文化脈絡,也可以發現中華文明包容萬象、融會貫通的精神魅力,而這種魅力的來源,正在於它包含了豐富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