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滿語的官方機構——成立於1983年的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在黑龍江省政府的支持下遷入黑龍江大學,成為黑大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這個中心開始招收滿語專業學生,第一批招收的16名學生已經於2009年畢業。2000年10月,吉林師範大學滿族文化研究所在四平成立。而位於省會長春的另一所更為知名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也在曆史文化學院專門成立了滿學研究室。2006年5月,遼寧省滿族文化資源與發展研究基地在沈陽師範大學建立,遼寧省政府希望這個機構能夠成為“滿族文化的研究基地和傳播中心”。在北京,除了久負盛名的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新近成立的相關研究機構還包括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薩滿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等。
自1990年以來,中國主流電視媒體播放了大量以清朝宮廷生活為代表的古裝影視劇,這些劇目的主要題材,都是表現從努爾哈赤到施琅這些滿族皇帝及其著名大臣的故事,如《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戲說乾隆》《走向共和》《鐵齒銅牙紀曉嵐》和《施琅大將軍》等。涉及清朝的文學影視作品刺激和影響了社會公眾對滿族的好奇和認知。
旅遊業的發展為滿族的“文化複興”增加了商業價值。目前中國北方許多地方,都在推廣本地的以滿族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產品。一些傳統的滿族社區,如遼寧省新賓縣赫圖阿拉村,已經成為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在北京市懷柔區的喇叭溝門滿族鄉,滿族民俗成為當地旅遊的主要賣點。喇叭溝門過去是從“京師”到“熱河”(承德)驛道上的八旗兵駐防之所,現在定期舉辦一年一度的“滿族風情節”。在許多滿族旅遊景點,當地居民為遊客表演馴鷹、薩滿宗教儀式及滿族婚禮儀式等。旅遊業的發展對當代滿族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滿族傳統文化的創意開發方麵。實際上,無論是“滿族舞蹈”“滿漢全席”還是電視劇中的滿族服飾,很多來自編導者的想象,而非真正的滿族傳統生活的再現。
當代滿族最大的特點,是在文化上已經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之中,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有著密切深入、甚至“不分彼此”的文化關係。然而,盡管在文化上滿族或許已經隻剩下一點點傳統的遺痕,但很多人卻仍然在心理上保持著比較強烈的滿族身份認同,因而滿族的民族認同正呈現出“融合與分化”的二重結構。顯然,塑造出這種結構的力量並不是來自傳統,而是來自現代性。在21世紀的中國,滿族正在變換自身族群的文化性質和身份認同的結構,她已經不再是曆史上的那個曾經作為清朝統治者的“滿洲民族”,卻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一個有著共同的祖先想象和曆史記憶的現代族群,其認同的根基是一種主觀性的社會建構,是一個有著深厚曆史基礎的“想象的共同體”。
(第九節)觀點:五人談滿族
一、周恩來
周恩來(1898~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20世紀著名政治家,深受中國人民愛戴的國務院總理。
滿族統治階級入關統治中國近三百年,奴役各族人民,雖然曾使中國一度強盛,但最終還是衰敗了,這應由清朝的皇帝和少數貴族負責,滿族人民是不用負責的,他們也同樣受到災難。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是對的。溥儀先生當時才幾歲,他也不能負責。載濤先生當時是大臣,要負一部分責任。至於“滿洲國”時代,溥儀、溥傑都應該負責,當然更大的責任應由日本軍國主義來負。溥儀、溥傑合作的書揭露了這一點。你們的書應該修改一下再出版,書裏自我批評太多了。那些事情都過去了。新中國成立十一年啦,中國人民對清朝的殘酷統治和壓迫,印象已經淡了,記得的人也不多了,但曆史還是要按照事實來寫。清朝亡了,說明它不好,這一點曆史已經做了結論。
現在的問題,是要恢複滿族應有的地位。辛亥革命以後,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政府歧視滿族,滿人不敢承認自己是滿族,幾乎完全和漢人同化了,分不清了。民族將來是要互相同化的,這是自然發展的結果,但不能歧視,不能強製。因此現在還要把滿族恢複起來,事實上一九四九年以後已開始這樣做了。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它做了許多壞事,所以滅亡了。但也做了幾件好事:
第一件,把中國許多兄弟民族聯在一起,把中國的版圖確定下來了,九百多萬平方公裏。
第二件,清朝為了要長期統治,減低了田賦,使農民能夠休養生息,增加了人口,發展到四萬萬人,給現在的六億五千萬人口打下了基礎。
第三件,清朝同時采用滿文和漢文,使兩種文化逐漸融合接近,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清朝在確定版圖、增加人口、發展文化這三方麵做了好事。
——摘自周恩來“接見嵯峨浩、溥傑、溥儀等人的談話(一九六一年六月十日)”。溥傑為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嵯峨浩為溥傑夫人,日本皇室宗族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