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文學與民間藝術(1)(2 / 3)

在滿族民間故事中,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說非常豐富,如《罕王出世》《費揚吉的傳說》等。風物傳說多與東北的自然環境和滿族的漁獵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如《采人參的故事》《滿水井的傳說》《石匠營的傳說》等。習俗傳說則融合了自然與英雄的要素,如《嘎拉哈的故事》《太平鼓的故事》《義犬救駕的故事》《鴉鵲救主的故事》等。

有些傳說故事在原型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在長期流傳中發生了不同情況的變異。《黑妃的故事》比較典型。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和民女,美麗、天真、善良的民女被皇帝始亂終棄。這個故事,各地流傳的內容不一樣,結局多為悲劇,或被皇帝賜死,或自盡,或思鄉成疾而病逝。最有趣的是關於黑妃的家鄉,在每個地方的傳說中,黑妃都是本地人。《三道亮子》說她是寧古塔人,《打魚樓》說她是烏拉街人,《一夜皇妃》說她是新賓永陵人等。從這一點上不僅可以看出滿族群眾對黑妃這個人物的喜愛,也可以發現群眾對“皇帝從民間選秀女”的期待,因為那是滿族人家改變命運的一個機會。至於故事中的那個皇帝,更是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乾隆,有的說是道光帝,有的說是鹹豐帝,不一而足。

三、民間諺語

諺語也是滿族民間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產生於民間的創造,也以口頭形式在民間流傳。《滿文老檔》中的諺語是最早見於史料記載的滿族諺語。從既有的資料看,滿族諺語可以分為三類:關於道德的,關於生活經驗與哲學的,以及關於風俗的。

關於道德的諺語如“老實是做人的第一步,禮行是做人的第二步”,“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和睦鄉鄰”,“蒼天有眼睛,好惡終有報”,“天有視聽,皆在於人”,“天地養育萬民,萬民必忠天地”等。

關於生活經驗與哲學的諺語如“敗將手下沒有樂觀的士兵,勝將手下沒有軟弱的官兵”,“弓和箭是兄弟”,“在家不會教子,在外就不會教人”,“教子猶如馴虎”,“神杆高了百鳥來棲,名聲大了遭人怨恨”,“要想避風靠近影壁,要想富裕多近鋤鐮”等。

關於風俗的諺語如“貴客西炕坐,奸人地上爬”,“不懂禮儀的人不怪,不敬老人的人遭大罪”等。

(第二節)清代滿族作家文學

八旗入關之前,滿族除了有一部在嚴格意義上說還不能稱為文學作品的《滿文老檔》之外,再也沒有可以稱得上是作家文學的作品了。而在八旗入關之後,滿族作家文學在不到三百年的時間裏迅速崛起並發展繁榮起來,其成就比人們想象的還要輝煌。事實確實如此,然而,就滿族作家文學而論,討論這些作品的民族性無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滿族創作文學的主要內容實際上並非滿文作品或者反映滿族本民族生活的作品,相反,其主流作品,基本上還是入關後受漢文化熏陶的滿族知識精英用漢文創作的詩詞、文賦、小說等。如何劃分民族文學的族屬,至今仍然存在分歧。各兄弟民族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滲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的局麵,其結果一方麵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另一方麵也為如何區別和劃分民族文學的族屬帶來了困難。因此,回顧清代滿族作家文學的創作曆程,仍然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滿族習得並發展漢語文學的過程。

皇太極時期的滿洲設立了翻譯漢文典籍的文館,這為滿族的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導向。大量譯成滿文的漢語典籍,從皇室貴族到八旗旗丁,深深影響了滿族的觀念意識和文化取向。八旗入關以後,學習漢族文化在滿族內部已經蔚然成風,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以掌握漢文化為榮,以至於順治後曆代清帝都一邊欣賞漢文化,一邊強調八旗子弟要“國語騎射”,以保持滿洲本色。這個矛盾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是乾隆,而他本人,儼然是一個用漢語創作大量詩詞的具有江南風格的文人作家。

自清初王士禎在《居易錄》中首次提出“滿洲文學”的概念,推舉鄂貌圖為滿族文學的開山人物,直至清末王鵬運“滿洲詞人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之論,清代所論滿洲文學幾乎全部都是滿族的文人文學。連滿族人自己編撰的《熙朝雅頌集》《八旗文經》等收錄的也都是文人作家及其作品。實際上,入關後滿族作家文學最突出的成就首先出現在詩詞上。鄂貌圖隨八旗軍轉戰西北、西南和東南,他的《北海集》成為滿人的第一部詩集,他也被文學史家認為是滿族的第一位詩人。鄂貌圖在《秋思》中雲:“樹葉蒼蒼滇海秋,歸心每望鳳凰樓。”從雲南眺望沈陽,鄂貌圖完全是在用漢語絕句來表達自己作為滿洲人的思鄉情感。

當然,滿族詩人中成就最高的無疑是納蘭性德,他也是第一個贏得漢人文人階層普遍認可的滿族文人。納蘭性德身為滿洲貴胄,不愁富貴,卻常與失意的儒生有著類似的情懷,其詩句婉約精致,沁人肺腑,讓無數江南才子心有所感。容若的詩詞標誌清前期滿族文學的一個巔峰,其成就之高,在整個清代無人可及,甚至包括一些漢族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