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滿族民間文學
滿族民間文學是滿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口頭作品,集中反映了滿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民族心理,表現了他們自己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並且在滿族民間世代流傳。這些作品與滿族人民息息相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雖曆經滄桑卻經久不衰。滿族民間文學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包括神話、傳說、故事、諺語、歇後語等各種體裁,內容十分豐富,又多有交叉。滿族民間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是滿族民間文學具有代表性的組成部分。
一、民間神話
神話通常是特定人類種群的先人在遠古時期所創造的口頭敘事文學,在充滿原始想象的超自然敘事中表達自身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解釋,通常借助於神靈的超驗性塑造先民的神性。
然而,以今日的眼光來看,滿族神話似乎並非僅僅反映了原始時期通古斯人對世界的認識。相反,在這些神話中,也經常彌漫著大量政治加工的痕跡,這與清初滿洲政權以文化手段建構自身認同與凝聚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滿族族源神話“天女佛庫倫含朱果生滿族始祖布庫裏雍順”,是通過《滿文老檔》《滿洲實錄》等清代史書記錄下來的。顯然,這是得到官方認可的神話。從其內容來看,基本還是薩滿文化的體現。通古斯人有信奉薩滿教的傳統,這種原始宗教的思想體係主要體現在由薩滿與神界“溝通”而獲得的“神諭”當中,並靠薩滿世代口授傳承下來。在薩滿傳遞的“神諭”中,充滿了對天地萬物、自然現象以及諸神的解釋,這種解釋就構成了滿族神話的重要內容。總體來看,這種或來自“神諭”的滿族神話相對比較零散,在各個氏族之間內容有相當的差異。
滿族關於萬物起源的神話,有《海倫格格補天》《天神創世》《白雲格格》等。《白雲格格》講述了天神的小女兒白雲格格,為拯救世間生靈,偷天上萬寶匣造土地的故事。白雲格格掌管天上的聚寶宮,發現天神放水淹沒了人間的土地,人間生靈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在水麵上苦苦掙紮,於是偷走了聚寶宮裏的萬寶匣,撒到大地上,從此大地就形成了山丘和平川。善良格格勇敢的行動,觸怒了天神,派雪神凍死地上的花草,而白雲格格化成了一棵白樺樹。這個神話不僅解釋了山川的形成,而且塑造了一位寧死不屈的女神形象。
在神話中與萬物起源同樣重要的是原始初民對自身起源的解釋,而這種解釋需要建立在關於人類起源的解釋之上。在滿族《天神創世》神話中,人是天神按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來的。起初造了一男一女,他們婚配生了許多的人,一代又一代。後來在地上住不下了,天神就把天上的一顆最粗、最大的樹砍倒了,接在土地的邊緣上,人類沿著樹的枝丫發展下去,於是世界上才有了各色各樣的人。
族源神話多保存在原始宗教薩滿教的神諭中,而且各個姓氏都有自己的說法,呈現多元化。東海窩集部的神諭中說,人是從水神出水的毛孔中生出來的;牡丹江一帶的富察氏的神諭中說,人是天神用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野人女真部的神諭中認為生命來自大海。因此可以看出,這些關於族源的神話的產生,與這些氏族先人的生活環境、謀生手段有著一定的聯係。
流傳於滿族民間的長白山三仙女始祖傳說,是以阿布卡赫赫為象征的宇宙三姐妹神所衍化,慢慢形成了關於滿族的祖先傳說。入清後,愛新覺羅氏成為滿族統治者,長白山三仙女的傳說融入君權天命觀念,同時擴大,由愛新覺羅氏始祖傳說變成了滿族始祖傳說和族源傳說,並寫入史書中。
二、民間故事
滿族民間傳說相當發達,從內容上看,有許多清代以前的反映滿族先民的“口述神話史”,這些與神話有著密切聯係的傳說,無疑是在神話基礎上進行的一種藝術創造。傳說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不同於神話中的神,也不同於具體的曆史人物,是被抽象出來的人物符號。
自渤海時期之後,有大量的女真部落傳說在民間流傳,這些傳說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傑出的曆史人物,或者以對民族有突出貢獻的民族英雄為中心的傳說,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特別是關於金代的完顏阿骨打和清代的努爾哈赤。其另一個顯著的特點,特別是風俗傳說,通常是以地域為中心,與流傳區域也有緊密的關係。
《尼山薩滿》是滿族民間文學中的經典,也是用滿文記錄下來的著名民間故事,被國際滿學界譽為“滿族史詩”。《尼山薩滿》故事主人公尼山薩滿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鄉野寡婦,但更是一位身藏高超神技、心地善良、憐愛族眾的薩滿。經她幾番機智周折,救回被閻羅王掠走的員外家的無辜愛子,最終使員外家皆大歡喜,而尼山薩滿本人則因蒙罪投井而亡。《尼山薩滿》篇幅不長,但內容豐富,不僅從古到今被滿族人民所喜愛,還廣泛流傳於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赫哲、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錫伯等民族中。在這個故事中,尼山薩滿拯救黎庶的無畏精神感動人心,成為北方各族婦孺長幼口中的美談。
《尼山薩滿》屬於滿族說部藝術,滿族說部,滿語稱“烏勒本”,即“傳”或“傳記”之意,內容通常是傳播氏族祖先和英雄崇拜觀念,後世又俗稱“滿洲書”。滿族說部的傳承,主要靠口耳相傳,代代傳詠。清初創製滿文後,漸有滿文書寫的“烏勒本”文本。到晚清乃至民國期間,在東北鄉村常可見到各式用滿文書寫的滿族說部傳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