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不在墓前哭泣的含義何在?(5)(1 / 3)

日本人為什麼要對先祖作這樣的供養?有兩點對立的感情在其中。一是對死者靈魂的恐懼。二是對死者的追慕。兩種感情糾集在一個行動模式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先祖供養。從原本上說,日本人古來就有守候先祖之靈,就能獲得幸福的說法。

據傳,日本人對先祖供養的執著,還來源於這麼一種說法:你有2位親人,而你的親人又有各自的親人共4人,這4人又有2位各自的親人,合起來共8人,再往前追溯是16人,再往前增加至32人,到25代左右,就超1億人了。你就是有這麼多的先祖們存在才有你的今天,你的身上流淌著無數先祖的血。所以,對先祖大人必須報恩感恩,其方法之一就是先祖供養。

天真的日本人就這樣相信了這套邏輯遊戲。但這裏有個思想倒是不可忽視的,在遙遠的過去有先祖、在未來的將來有子孫,我們就活在這遙遠和將來之間。就活在這個流動性之間。日本人在佛壇前對先祖說對不起了、對子孫說添麻煩了。由此生出了“恥”和“責任”的意識,這個意識再集約成一個文字就是“家”,如結婚儀式寫某某家的結婚喜宴、葬禮儀式寫某某家的葬禮。

(十五) 到底有沒有死後的世界?

孔子也好、釋迦牟尼也好、蘇格拉底也好,都避開對到底有否死後世界的表態。

在《蘇格拉底的審判》這本書中,對於到底有沒有死後的世界這個問題,蘇格拉底是這樣認為的:不管死後的世界是有是無,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為什麼呢?如果沒有死後的世界,死便是連一個噩夢也不會做的永遠的安眠,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有死後的世界,死去的人都居住在那裏的話,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孔子對死後的世界更是隻字不提。他在《論語》中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表明對玄妙神秘的超自然世界不感興趣。但孔子以後的王充(27~100年),他斷言沒有死後的世界。

釋迦牟尼是怎樣看待死後的世界的呢?當弟子問他的時候,他隻說了兩個字“無記”。

什麼意思呢?不說有也不說沒有。隻是說沒有這方麵的記錄。

那麼日本人是怎樣看待死後的世界呢?

天台宗的小林隆彰(比睿山延曆寺的長老),經常被信徒問:真的有彼岸嗎?

小林反問:你認為有明天嗎?

信徒說:有。

小林問:能證明嗎?

信徒說:不能證明。

所以小林說彼岸也是這樣。

柳田國男的《遠野物語》中記載了明治時代的一件事情。有一位男人與妻兒一起生活,突然遭遇海嘯,妻兒不知去向。一年之後,在月夜的海邊散步的男人,看到對麵走來男女二人。一個是已經死去的妻子,帶來的另一位男人也是在海嘯中失去生命。現在這兩人結為夫婦。當男人問:孩子可愛嗎?妻子變色哭泣,趕緊逃離了現場。這個故事表明,死者在生者的麵前露臉談話,此岸和彼岸的境界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分明。

死後的世界到底有沒有?這個問題難以回答。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人這種動物,願意相信有死後的世界,也就是還有一個拯救這個世界上不合理的犧牲者的地方存在。有一句話說,魔法是弱者的權力、幽靈是弱者的複活賽。表明的就是這個意思。

死者不是安息在墳墓中,而是麵向生者,永遠活在生者的心裏。

基督教的彼世是天堂與地獄、佛教的彼世是極樂與地獄。

而對中國人來說,生的世界是陽間、死的世界是陰間。

而對日本人來說,泄走了靈魂之氣的軀體留在現世,很快就會腐爛掉。而脫出軀體的靈魂將去哪裏呢?最後還是要去彼世。

有天堂或地獄,有極樂或地獄,就有一個誰該去天堂(極樂)誰該去地獄的問題。而要辨別誰該去天堂或地獄,就必須要有審判官了。基督教是由耶穌基督擔任審判官,佛教是由閻羅王來做審判官。但問題是有審判官參與的審判,不公正也就隨之發生。如裁判蘇格拉底的雅典審判,裁判耶穌基督的以色列審判,現在看來都是有欠公正的。

幸好日本的彼世沒有天堂與地獄、極樂與地獄的區分。人一死,終歸要去彼世。不管是善人還是惡人,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去了彼世就可以成佛。表現這個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法然和親鸞。而且彼世與現世沒有什麼不一樣。但隻是有一點不一樣,那就是彼世與現世的任何事物都是顛倒的。彼世的白天是現世的黑夜,彼世的黑夜是現世的白天;彼世的早晨是現世的黃昏,彼世的黃昏是現世的早晨。彼世的人穿衣向左扣,現世的人穿衣向右扣。同樣,彼世的人向開水裏放茶葉喝、現世的人往茶葉裏衝開水喝。